4.融合发展文旅商产业。以环球影城外围空间、宋庄艺术小镇等为载体,打造以创意设计为龙头,以动漫产品、影视产品、墙体广告艺术及文化衍生品等为主要内容和支撑的数字文化产业链体系,探索沉浸式互动墙、裸眼3D等技术应用,在周边商业、旅游、会展等配套中推进虚拟现实系统等设施建设。引导企业参与环球主题公园的IP设计、演艺产品开发,将演艺与科技充分结合。围绕创新设计、城市科技两大主导产业,建立一体化智慧平台体系,吸引聚集一批数字内容制作与传播企业。围绕设计小镇建设,打造“设计之都”新平台,在张家湾设计小镇形成规建管数字化设计产业集群和工业数字化设计产业集群。依托宋庄艺术小镇,聚焦艺术品展示交易产业、艺术衍生品产业、艺术教育培训产业、高端艺术旅游产业,促进国际文物艺术品交易,发挥北京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政策优势,培育艺术品登记、鉴定、评估、拍卖、展示、保险等全产业链,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的艺术创意小镇。围绕台湖演艺小镇建设,依托国家大剧院舞美基地台湖影视文化园、北京儿童剧院等重点项目,加强数控系统、虚拟仿真系统等应用,提升文化演艺数字化水平。
5.深化发展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金融科技。建设高效可靠的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加速金融科技应用创新,推动智能金融转型发展。研究探索金融科技相关标准,促进金融科技行业标准的形成和应用,构建信息数据治理体系。依托北京城市副中心金融风险监测预警与监管创新联合实验室设立契机,加强金融风控技术建设。加快外资金融服务机构落地,提升金融机构专业化和精细化经纪服务水平,有效地帮助中小金融机构拓宽信息获取渠道,维护金融市场的公开透明,提高金融资产的配置效率。支持副中心金融机构为各类科创企业提供精准的金融服务,通过产品创新实现与科创型企业融资需求的精准对接,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鼓励科技创新企业通过发行公司债、企业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私募债、小微企业增信集合债等债务融资工具,满足多样化融资需求。加强企业上市引导服务力度,培育形成一批技术领先、质量过硬、产业特色鲜明、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科创龙头企业。提升孵化转化能力。围绕马驹桥科技服务小镇建设,瞄准科创孵化、远程办公、中试检测等功能,打造创业社区、孵化器等特色创业综合体。引导孵化机构和众创空间提高产业培育和创新服务能力,加速创新成果产业化。发展数字经济为基底的科技服务业。聚焦科技金融、工程技术服务、科技咨询等细分领域,承接央企外迁二三级总部在副中心落地,通过数字技术手段提升科技创新服务能力。围绕数据获取、加工、计算、分析等技术服务和法律咨询、资产评估等专业服务领域,聚集服务方、经纪商、中介机构等优质资源,鼓励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研究制定行业服务标准,提升全链条数据运营服务能力。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城市设计和智库经济,激发商务商业发展新活力。
6.协同发展智能制造产业。台马科技板块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协同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建设集成电路高端制造基地,强化头部企业引领带动作用,培育集成电路产业链;支持传统制造企业沿智能制造的价值链突破,布局尖端芯片产业,重点推进上游光刻机、蚀刻机等关键晶圆设备入驻,向下游延伸至高端芯片封测环节,采取“优势产品+标杆工厂”模式落地实施一批“优品智造”项目。围绕机器人和智能装备产业,依托台湖光机电一体化基地,打造全国高端装备产业创新示范区和系统解决方案策源地,依托马驹桥金桥园区、物流基地,加强重大技术装备研发创新。依托永乐店经济技术开发区,聚焦发展智能机器人、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产业,加大龙头领军企业培育支持力度,全面构建智能制造产业体系。
图1 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布局图
(四)聚焦政策创新改革,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紧紧抓住“两区”建设机遇,围绕企业科技创新需求,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环节,优化数字化发展营商环境,推动人才、成果转化等领域政策改革,率先在城市副中心开展先行先试,精准解开束缚科技创新的绳索,加强全民科普,营造全社会科技创新氛围,构建更具竞争力的营商环境。
1.打造良好创新发展环境。创新优化场景建设政策环境。探索出台行业技术(产品)应用目录、行业技术应用实施意见等政策举措;建立城市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健全城市科技应用场景工作机制;加快梳理应用场景建设需求及资源,探索以社会资本投入为主的市场化应用场景建设路径,持续提高应用场景招商水平,积极导入应用场景建设资源落地城市副中心。营造开放、健康、安全的数字生态。培育数据市场,探索建立数据专区,完善数据共享开放机制,建立健全数据交易市场规则;坚持放管并重,加强互联网平台经济监管,明确平台企业定位和监管规则;加强网络安全风险评估和审查,建立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加强政府服务和监管。依托数字政府建设,发展“互联网+政务服务”,提升线上政务服务水平;建成“城市会客厅”,为企业提供规划政策、政务咨询等一站式服务。探索对新经济模式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对新技术新产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2.优化人才引进培养机制。在城市副中心数字化、文旅设计等重点领域紧缺急需人才的引进和落户上,争取市级政策倾斜和赋权,适当放宽年龄、工作年限、职位等限制,增加人才引进后落户保障。试点开展外籍人才配额管理制度,探索“推荐制”人才引进模式。拓宽职业资格认证范畴,探索建立过往资历认可机制,完善市场导向的人才激励机制,推动用人单位形成并实施有利于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制度。建立区域一体化(科技人才)创新示范园,推进人才评价标准、人才计划、人才资质的跨京津冀区域互认,探索一证通行的人才资格证书互认制度,以及一点采集、多点共享、区域通行的人才服务模式。在中关村通州园试点允许取得永久居留身份证的国际人才在城市副中心创办科技型企业、担任科研机构法人代表。发挥政策吸引作用,强化引进人才税收社保等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