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北京市)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发展规划

  1.创新生态达到新高度。布局落地1-2个高校院所研究机构,2家以上国家重点实验室、产业创新平台,2-3个新型研发机构。推动一批国家级企业创新资源落地,集聚成长一批高水平创新型企业,引进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科学家、企业家、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持续增长,在重点产业取得一批关键技术突破和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2.示范带动树立新标杆。国际一流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在城市副中心应用,引领城市治理、政府管理等领域实现突破。聚焦产业升级、城市管理和民生服务,建设一批示范场景,打造若干标杆性应用场景,形成10个以上可复制可推广的应用场景,推动智慧城市建设。

  3.产业能级实现新跨域。以数字经济引领产业升级转型,以特色园区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主要承载地,以场景应用促进产业升级,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长2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总收入年均增速12%左右,数字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速7.5%以上。

  4.政策改革取得新突破。依托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在营商环境优化、人才引进培养、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积极探索,形成一批重大突破性政策或改革举措,推动城市副中心形成更加自由开放的创新制度环境和完善的创新生态体系,助力城市副中心科技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5.区域协同形成新典范。推动中心城区及“三城一区”一批重大创新成果在副中心落地转化。以京津冀三地产业园协同为试点,推动京津冀创新链、产业链布局更加合理。与北三县一体化联动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围绕北三县定位,布局实施一批跨区产业及应用场景联动项目,促进创新要素资源高效流动,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生态体系和服务保障体系更加完善。推动与雄安新区产业互促发展,助力“两翼”齐飞新格局显现,努力打造区域协同发展新典范。

  6.国际合作迎来新进展。发挥“两区”政策叠加优势,突出副中心特色,引进国际化人才、团队,打造全球财富管理中心,参与建设国际绿色金融中心。开展若干国际交流活动。推动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加快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展望2035年,城市副中心全面形成具有区域竞争力的创新体系,全面彰显科技创新引领带动作用,全面建成高效协同的智慧城市,科技型智能化新生活普及普惠,建成具有数字化特征的城市科技创新高地,成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重要支点,更好服务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有力支撑科技强国建设。

  三、重点任务

  (一)聚焦创新能力提升,集聚高端创新要素

  面向城市副中心建设和科技创新发展需要,坚持市场导向,集聚高端创新要素,形成以人才为根本、平台为引领、企业为主体、高校院所为依托的“四高”创新资源集聚态势。

  1.布局高能级创新平台。推动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快速聚集。加速推进国家网络信息体系技术创新中心、国家ICT技术产业创新基地批复、落地。争取引入现代都市农业领域、城市科技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快推进水科技总部基地建设。加快推动数字经济领域国家级平台落地。分步推进培育数字化和智慧城市领域国家级创新平台落地。推动市级科技创新平台加速落地。加快推进中关村产业协同创新平台、科技成果转化统筹协调与服务平台等市级平台建设,搭建一批技术研发、概念验证、工业设计、测试检验、中试熟化、规模化试生产等公共科技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

  2.推动高水平院校资源引用及科研机构发展。加快承接中心城区高校迁入城市副中心,精准对接城市副中心科技创新人才需求,与京内高水平院校深化科技人才培养,推动清华大学通州金融发展与人才培养基地发展。鼓励区内科技企业深化与京内高校战略合作,共建校企联合实验室,建立长期高效的合作机制。引进西北工业大学北京研究院,成立高校创新联盟等非实体机构,汇集京内外、境内外高校科技创新资源,实现科教资源与产业需求链接。支持建设一批投资主体多元化、合作模式多样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的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新型研发机构,推动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培育协同发展。

  3.集聚高质量科创企业。积极推动一批央企、市属国企等向城市副中心搬迁。充分发挥大企业引领带动作用,激发释放大企业创新活力,通过开放创新资源、开放应用场景、鼓励内部创业等模式,带动行业领域中小企业融通发展。聚焦城市副中心需求,吸引国高新、独角兽、“专精特新”小巨人等企业落户。引导潜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集中政策、资金、服务等资源优势,推动企业成为行业领军或小巨人企业。持续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培育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主动组织小微企业参与大企业和高校院所联合创新,强化财政、金融、税收等政策支持,推动企业做大做强。鼓励高校院所和企业结成创新共同体、成立科技成果孵化公司,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转化,配套完善融资、运营等服务,满足企业成长需求。

  4.引进培育高层次创新人才。丰富人才引进渠道,以数字经济、智能制造、文化设计等领域为重点,精准引才。深入实施“灯塔计划”,依托龙头企业,引进国际创新团队。持续推进“运河计划”,对接国家级、市级重点人才工程,培育优秀人才。依托科研基地、优势产业、重大项目,加大学术带头人、青年科学家、优秀创新创业团队等培养力度。通过“政企校研联手”“以产定培”“订单育才”等多种方式精准育才,建立科技项目对人才成长持续支持机制,助推人才快速成长。

  (二)聚焦城市科技应用,推动创新成果转化

  依托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5G、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应用,聚焦成果转化,大力发展城市科技,围绕公共服务、城市生态、民生改善等重点领域,构建城市数据资源体系,推进城市数据大脑建设,探索建设数字孪生城市,结合北京市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示范应用,落地一批带动性强、示范性好的应用场景,打造城市科技应用高地。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b/8215.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