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精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依托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基础,加快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提档升级,改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创新服务手段。鼓励农业园区发展精品采摘、农业文化遗产传承及非遗文化、科普、生态和康养体验等产品。依托农村林田自然资源和漕运文化、农耕文化等文化资源,开发集田园观光、农耕体验、耕读教育、乡村康养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农业休闲产业,建设一批功能多样、文化丰富、生态良好的农耕文化园区,开发乡村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游,打造一批美丽休闲乡村和休闲旅游精品线路,到2025年,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总收入超3亿元。
(二)培育朝阳农业品牌
大力发展绿色优质农业。依托现有农业园区,建设一批优势特色产业标准化园区,提高优质农产品产出率,筑牢品牌基础。加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与管理,强化农业品牌原产地保护。以提升生产源头质量控制能力为重点,推动现有农业园区优化升级,力争优级标准化基地到“十四五”末达到8家,建成全程特优标准化基地2个。推动“三品一标”认证基地绿色有机优质农产品认证率到“十四五”末达到80%以上。
培育朝阳农产品的优质品牌。推进“绿色、生态、有机”的“朝阳优农”品牌培育,大力推行绿色有机认证,推广“老口味”蔬果品种和“名特优新”农产品,培育一批叫得响、卖得好的本地农产品,建立以孙河郎枣、水科园淡水鱼、黑庄户观赏鱼、圣露葡萄、中农春雨车厘子、都市农汇热带水果为代表的“朝阳优农”品牌目录。通过坚持市场导向、保护品牌特色、讲好品牌故事,引导营养健康消费,树立朝阳农业高标准、高质量的品牌形象。
打造农业区域发展的优质品牌。以来广营乡朝来农艺园、孙河乡郎枣园国家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建设项目为带动,打造朝阳北部地区数字农业先行区品牌。以金盏乡农业园区为基底,对接“两区”建设和国际化定位,打造东部生态体验农业示范区品牌。以孙河乡温榆河公园为试点,完善耕地农业景观设计方案,打造农林水生态融合展示区品牌。推进黑庄户农业公园建设,打造南部新农村建设综合样板区品牌。打破城乡边界,深入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六进”工程,开发建设小微型农业农艺体验园,打造特色都市微农业品牌。
四、强化人居环境整治,打造乡村建设样板区
(一)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着力解决村庄道路交通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薄弱问题,提升基础设施承载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加大村级供水设施更新改造投入,扩大公共供水覆盖范围,推进农村供水专业化服务体系建设。巩固农村厕所革命三年行动成果,全面落实农村卫生厕所国家标准,进一步提升厕所革命质量。加强农村厕所革命与生活污水治理有机衔接,鼓励将厕所粪污与生活污水进行一体化处理。完善户分类、村收集、乡运输、区处理和就地处理模式,保障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置体系稳定运行,加强日常监督,不断提高运行管理水平。积极探索符合农村特点和农民习惯、简便易行的分类处理模式,减少垃圾出村处理量,提升农村垃圾治理水平。持续做好农村地区瓶装液化石油气保障,实现“送气下乡”全覆盖。
(二)推进村庄环境提升
加强城乡结合部村庄整治。持续加大47个未拆迁村环境整治力度,坚持建管并重,强化长效机制,巩固提升整治成果。深入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深入实施以清理农村生活垃圾、清理村内沟渠等农业生产废弃物、清理村内侵街占道私搭乱建、清理乱堆乱放、清理乱贴乱画老旧广告牌匾、改变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不良习惯为重点的村庄清洁行动,突出清理死角盲区,由“清脏”向“治乱”拓展,由村庄面上清洁向农户庭院、村庄周边延伸,避免脏乱差现象反弹。结合爱国卫生运动、周末大扫除等活动,设立村庄清洁日,推动村庄清洁行动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推动村庄物业化管理,加强智能化、体系化、日常化长效管护,达到城区管理水准。全面摸排28个人口倒挂重点村流动人口基础底数和各类治安隐患问题,采取措施降低重点村庄人口倒挂比。
深化美丽乡村建设。按照绿色低碳田园美、生态宜居村庄美、健康舒适生活美、和谐淳朴人文美的要求,进一步提高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增加建设内容,提升建设水平。开展美丽宜居村庄和美丽庭院创建活动,推进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以黑庄户乡小鲁店等村为试点,严格落实市、区宅基地上房屋翻建相关政策,适应农民翻建农宅提高居住质量的需求,有序开展提升改造,还原村庄原始风貌,建设一批具有“土气、老气、生气、朝气”的朝阳特色美丽乡村名片,形成一批美丽乡村风景线、景观带。
落实长效管护机制。坚持“建管并重”,更加突出“管”,完善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乡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健全“村自查、乡检查、区督查、市巡查”的人居环境四级联动检查考核机制。对于自管公厕、路灯等基础设施开展摸底上账,建立农村地区乡村自管基础设施管护台账,加强管理,动态更新。明确各级各类投资形成的农村基础设施产权归属,由产权所有者建立管护标准和制度,落实“产权归谁、谁来管护”责任,把公益性设施管护投入纳入公共财政并足额保障。
第六章 有序实现农民市民化
一、深化城乡体系对接,推动“三个一体化”
(一)推进社会保障一体化
统筹推动整建制转居转工。总结、推广王四营减量发展模式经验,以乡、村为单位深入开展政策研究,积极探索整建制转居转工路径。强化区级统筹,建立多部门协调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分步有序启动剩余8.4万农业人口整建制转居,推动农民身份向市民身份转变,切实解决农民进入城市的后顾之忧。加强城市化进程中农民教育培训,帮助农民转变思想观念,提高技能素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快有利于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产业培育。加大对转非劳动力就业帮扶,强化技能培训和政策扶持。加大鼓励用人单位招用政策力度,引导各类企业等用人单位吸纳更多农民转移就业。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拓宽农民转移就业空间。加快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持续推进养老机构、养老服务驿站建设,扩大家庭养老照护床位建设规模,提升农村地区养老服务设施保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