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吉林省)四平市黑土地保护总体规划(2021—2025年)

  巩固提升黑土地保护“梨树模式”,因地制宜探索建立适合四平不同地域不同土壤类型特点的“接地气、能落地、易复制、可推广”的黑土地保护综合模式和运行机制,坚决有效遏制黑土地“变薄、变瘦、变硬”的退化趋势,使全市黑土地资源得到有效保育、黑土地质量稳步提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业生产效率持续提升、粮食产出更高更稳,形成具有四平特色的黑土地保护科技创新体系、技术体系、质量监测评价体系、政策资金支撑体系、经营管理体系和黑土地保护长效管理机制,黑土地资源安全、生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二)具体指标。

  到2025年,全市黑土地质量持续提升,黑土地保护区耕地有机质含量平均提高1g/kg,黑土耕层厚度达到18cm以上,耕地质量平均提高0.5个等级以上,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600万亩,高标准农田累计达到576万亩,治理侵蚀沟175条,典型黑土区耕地保护面积达到700万亩。初步形成与黑土地保护利用、生态保护、产业发展相匹配的科技创新体系、政策法规体系,基本形成黑土地保护利用长效机制,打造独具四平特色的平原沃土区的“梨树模式”、风沙干旱区的“双辽模式”、丘陵半山区的“伊通模式”,形成不同区域黑土地保护模式。

  四平市“十四五”黑土地保护主要指标表

  类别 指标名称 单位 数量 指标性质

  重点任务指标 典型黑土区保护面积 万亩 700 预期性

  典型黑土区实施秸秆还田面积(“十四五”期间,累计面积) 万亩次 1290 约束性

  典型黑土区实施深翻+增施有机肥面积(“十四五”期间,累计面积) 万亩 321 约束性

  保护性耕作推广面积 万亩 600 预期性

  高标准农田累计达到面积 万亩 576 约束性

  水土流失治理面积 平方公里 772 预期性

  治理侵蚀沟条数 条 175 预期性

  典型黑土区耕地质量指标 耕地质量等级提升

  (与“十三五”初期相比) 等级 0.5 约束性

  项目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提高 g/kg 1 约束性

  项目区旱地耕作层平均厚度 厘米 30 约束性

  项目区水田耕作层平均厚度 厘米 ≥20 约束性

  产能指标 粮食产量 亿斤 100 预期性

  第三章 构建系统性多元化保护新格局

  以实施“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和黑土地保护工程为抓手,坚持“分区推进、分类施策、分主体组织、整体提升”的思路,在省规划中东西三区划分基础上,按东部低山丘陵固土保肥区、中部平原提质增肥区、西部改良培肥区三大区域推进全市黑土地保护,构建起“区域布局、主体联动、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黑土地保护新格局。

  一、构建因地分区施策保护格局

  从全市自然资源与农业发展现状出发,按照利用与保护兼顾、区域与整体统筹的原则,将全市黑土地区域保护总体空间格局确定为中部平原黑土地提质增肥区、东部低山丘陵黑土地固土保肥区、西部平原黑土地改良培肥区三大区域,针对各区域存在突出问题,结合区域自然与生产特点,因地制宜开展黑土地保护与利用。

  (一)中部平原黑土地提质增肥区。

  包括铁西区全部,梨树县大部乡镇,伊通县的新兴乡、大孤山镇、三道乡、马鞍镇及伊丹镇西部、伊通镇北部区域,地处松辽平原腹地,是典型黑土地集中分布区,属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主要土壤类型为黑土、草甸土、黑钙土、暗棕壤、水稻土、新积土等。该区域黑土地由于长期高强度的开发利用,黑土地耕地长期透支,加之水蚀和土壤板结等造成土壤有机物质流失,理化性状与生态功能退化,团粒结构变差,肥力下降,黑土地“变薄、变瘦、变硬”。

  (二)低山丘陵黑土地固土保肥区。

  包括铁东区、梨树东南部的孟家岭镇、十家堡镇和郭家店镇南部区域,伊通县河源镇、营城子镇、西苇镇、二道镇、黄岭子镇、景台镇和伊通镇南部、靠山镇北部、莫里青乡北部区域。该区域位于松辽平原边际,长白山余脉大黑山脉低山丘陵区,主要土壤类型为黑钙土、黑土、草甸土、暗棕壤等。该区域水土流失是黑土层流失的主要原因,导致地表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下降,有的地方已露出黄土母质,降低了土壤生产能力。

  (三)西部平原黑土地改良培肥区。

  包括双辽市大部,梨树县西北部刘家馆、林海、沈洋三个乡镇。地处草原湿地生态系统与平原黑土地生态系统的过渡带,属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是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区,沙性土壤约占总耕地面积的80%以上,主要土壤类型为黑钙土、草甸土、新积土、水稻土等。该区域土壤相对贫瘠,土壤肥力低、耕层较薄、易板结,风蚀、盐碱化严重。

  二、构建因土分类施策保护格局

  (一)平原黑土区强化提质增肥。

  以黑土、草甸土、黑钙土、暗棕壤、水稻土、新积土为主要土壤类型的中部平原黑土区,应以完善耕作体系、改善土壤结构、提高有机质含量、修复耕层为主要目标,大力推广“梨树模式”,加强黑土地“变薄、变瘦、变硬”综合治理,强化土壤结构性能、生物学及理化性状改善,增加有机质含量,重点推广“秸秆覆盖免耕”“秸秆条带旋耕”“秸秆覆盖垄作免耕”“秸秆高留茬垄侧栽培”及“秸秆科学离田”“粪污+秸秆综合利用还田”等技术,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耕地质量提升与保护工程、玉米与大豆轮作耕作制度改革工程、秸秆“过腹还田”工程,推行“一翻两免”耕作技术模式和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快速腐熟技术的“农肥堆沤”还田技术模式应用。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db/8607.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