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现代化灌区建设工程。依托全省“两纵四横”大水网骨干工程中西部供水工程为主攻方向,同步带动其他重大引调水工程,辅以抗旱水源区域供水等工程,逐步形成“五城联通、配置均衡、枯剂丰调”的高保障现代化供水水网。推进梨树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
4. 小流域治理工程。实施坡面改垄、荒山荒坡造林、疏林地封育和侵蚀沟治理、村屯绿化等工程,增强水土保持基础功能。
5. 农田防护林建设工程。落实中西部农田防护林修复完善工程,推进缺失防护林带恢复新建、退化防护林带修复改造和成过熟防护林带采伐更新。
第六章 创新提升“梨树模式”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视察四平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推动梨树模式向更高层次发展。
一、实施“梨树模式”示范工程
依托“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工程,在梨树县泉眼沟村开展万亩级黑土地保护利用核心示范基地建设,重点开展品种选育、技术集成、智慧农业等科技成果试验、示范、推广。重点支持有条件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承担保护性耕作补贴作业任务,带动各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户积极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培育壮大技术过硬、运行规范的保护性耕作专业服务队伍,探索形成更大范围黑土地保护协作联运运行机制,坚持机具共享、互利共赢,带动规模化经营、标准化作业,努力创新“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全流程黑土地保护服务模式。
二、健全“梨树模式”落地长效机制
在梨树县设立国家黑土地保护利用研究院,固定人员编制,搭建黑土地科研攻关平台和联运机制,推动黑土地保护科研攻关从土壤向全领域延展,形成技术体系、装备体系、数据体系、制度体系和管理体系。完善“梨树模式”技术推广体系,利用“梨树模式”、吉林省梨树黑土地保护利用院士站、中国黑土地博物馆、国家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联盟等平台条件为东北三省与内蒙东四盟的农业管理部门、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提供黑土地形成与退化机制、黑土地保护技术咨询和技术培训服务、黑土地保护配套农机培训等服务。成立“梨树模式”讲师团,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吉林省农科院、吉林农业大学等专家教授为顾问,加强师资培训,以乡镇为单位,对技术人员进行专业培训。落实黑土地保护责任制,建设以社(组)为单位的网格化管理机制,设县级、乡镇级、村级、社级四级田长,分级负责推广“梨树模式”及农业生产等工作,为“梨树模式”推广提供制度与机制保障。
三、打造升级版“梨树模式”
“梨树模式”是全市在探索黑土地保护上取得的重大成果,但仍还有很多技术、工程、基础、管理、机制等环节需要进一步探索研究提升。首先,依托国家黑土地保护利用研究院,整合国内外高端人才,进一步强化黑土地保护机理,特别是不同土壤类型保护机理研究,探索建立不同区域、不同土壤类型的,以土为核心的纵贯农业全产业的链条化黑土地保护技术与制度体系,在更大领域、更高层次上支持全市黑土地保护,建立全国领先的黑土地保护高科技示范区。“十四五”期间,进一步强化联合攻关,特别是重点环节、重点技术的协作与攻关,强化黑土地保护高新技术与装备的研发,全面形成集新型耕作制度及技术体系、新型施肥制度及技术体系、新型轮作(间混套作)制度及技术体系“三位一体”的黑土地保护制度与技术体系,逐步形成高新技术支持、高效投入机制与运行管理制度支撑的升级版的“梨树模式”。
第七章 建立提质增效黑土地保护模式
土壤质量是黑土地保护的核心目标,以“梨树模式”为基础,围绕高质量目标,坚持以耕层肥厚、结构良好、蓄水保墒、富含有机质、土壤洁净五项指标为基点,建立新型耕作、施肥、轮作、生物防治等技术体系,创新黑土地治理保护机制,打造黑土地保护的“四平模式”。
一、建立保护性黑土地耕作制度
(一)建立深翻深松耕作模式。
充分利用全市农业耕种收全程机械化高的优势,坚持在适宜区域大力推广深翻+深松耕作模式,有效打破耕地的犁底层,深厚耕作层,改善耕作层土壤结构,改善土壤中气体交换状况,提高土壤气体交换效果,增加土壤微生物各类数量,加快矿物质的有效分解,以建立“土壤水库”为目标,全面提高土地蓄水保墒能力、抗旱除涝能力和培肥地力。“十四五”期间,全市要建立起深翻深松耕作技术体系,根据不同土壤类型,建立相应的深翻深松技术标准体系和机械作业操作体系,尽快在适宜区域形成跨年深翻年年深松的耕作制度。
(二)建立秸秆覆盖保护性耕作模式。
以“梨树模式”为主导,在全市建立起以作物秸秆覆盖免耕栽培为核心,包括机械收获与秸秆覆盖、免耕播种与施肥、病虫草害防治、轮作等技术环节的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尽快形成覆盖全市的技术标准体系、农机配套体系、推广应用体系。“十四五”期间,全市秸秆覆盖保护性耕作技术成为主导全市的保护性耕作模式。
(三)建立水肥一体化节水灌溉新型耕作模式。
在西部平原黑土地改良培肥区,即双辽市大部,梨树县西北部刘家馆、林海、沈洋三个乡镇,立足于解决该区域农业生产与黑土地保护的核心问题,即农业生产“水”供给不足问题,在黑钙土、草甸土、新积土耕地上建立水肥一体化节水灌溉耕作模式。应尽快形成完整的装备体系、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建立起高效的运行与管护机制,扩大推广应用面积,提高化肥利用率和较大幅度节约农田灌溉用水。“十四五”期间,全市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