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吉林省)蛟河市“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

  蛟河市“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

  第一篇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蛟河市始终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不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聚力打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加快补齐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突出短板,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取得长足发展,乡村振兴迈出可喜步伐,为“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一章 (一)农业现代化建设成果显著

  “十三五”时期,蛟河市紧紧围绕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以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为核心,着力在新技术新模式上寻求突破,积极推动高质量发展,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十三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扛稳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摆在重要位置,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深入推进农业基础现代化、装备现代化、技术高新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信息化、环境生态化,不断完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夯实农业基础,不断提高粮食产能。“十三五”末期,建设高标准农田10.4万亩,开展耕地轮作5万亩,调减籽粒玉米30万亩,粮食产量稳定在85万吨。

  现代畜牧业由量向质转变。生猪、黄牛、梅花鹿和家禽饲养量分别发展到30万头、16万头、1.1万只和400万只。依托林地资源,鼓励开展林牧结合的生态养殖模式,重点打造长白山黑牛、山黑猪、放养鸡、梅花鹿等养殖业,其中培育的高档肉牛-长白山黑牛,已成为吉林省肉牛产业的一张名片。“十三五”时期,全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农业质量和综合效益明显提升,更好的满足了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

  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十三五”末期,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70.3万千瓦,大中型农用拖拉机保有量7302台,农用小型拖拉机22986 台,农用排灌动力机械12071台,粮食加工机械2703台,机耕面积107500公顷,机播面积104500公顷,较“十二五”末期,农业机械化率显著提升。

  特色农业实现多业并举。“十三五”期间,蛟河市围绕推动一产接二连三,推动三产融合发展,国家级黑木耳、省级烟叶特优区成功创建,木耳现代农业产业园被省农业农村厅和省财政厅确定为第二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前进蓝莓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顺利获批,天岗软枣猕猴桃、牤牛河大榛子等新兴产业园区建设取得成效,“十三五”末期,黑木耳、甜粘玉米、晒烟分别发展到10亿袋、8500公顷、1500公顷。

  农业经营体系不断完善。“十三五”期间,蛟河市积极争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项目资金,逐步构建以家庭承包为基础,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为骨干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全力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农业生产关系逐步完善,有力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增效。“十三五”末期,累计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921个,家庭农场729个。建立了市、乡、村三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指导土地流转工作,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农村土地流转面积23885公顷,比“十二五”末期,增加5800余公顷,农村土地流转率提高了8.4个百分点。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蓬勃发展。“十三五”期间,蛟河市立足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加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发展力度。围绕拉法山、白石山、红叶岭三个国家级森林公园,抓住小长假、黄金周等重要节点,系统开发旅游线路,打造精品景点,强化游客参与性与体验性,高质量打造红叶谷、富江花海等网红打卡地。依托丰富的资源和文化优势,讲好蛟河故事,塑造独特魅力。深入挖掘巴拉文化、前进古城等历史遗迹,全面拓展拉新战役、国共谈判旧址等红色印迹,深度开发庆岭活鱼、浪木根雕等旅游产品,发挥特色优势,实现错位发展。通过联户经营、集团运营等模式,开展了农家乐、民宿等特色品牌创建,打造了周末游、自驾游等休闲旅游目的地。抓住了冰雪产业发展机遇,建设了滑雪场、冰雪乐园等项目,融入了全省避暑冰雪生态旅游大环线,与全省旅游实现协调发展。

  第二章 (二)农村现代化建设进展明显

  “十三五”期间,蛟河市对标全面建成小康“三农”领域任务指标,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短板,强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农村现代化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农民获得感、幸福感明显提高。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取得明显成效。蛟河市以农村“六清”环境整治为主要抓手,推动人居环境整治,实现了面上干净、线上美丽、点上精彩。环境整治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处置,“十三五”时期,累计清理垃圾6.46万吨、清理柴草11432堆、清理粪4.2万立方米、清理院落2.8万处、清理沟渠4107公里、清理死角14235个。“十三五”末期,蛟河市累计厕所改造户数18050户。

  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改善。“十三五”末期,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100%,参合率达到99.98%;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2.92%。新建建筑面积不少于60平方米的标准化村卫生室219所,覆盖率达到85.55%,每个卫生所至少配备1名合格乡村医生。75个扶贫产业项目精准实施,3788户7377人实现脱贫,25个贫困村全部摘帽。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农村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和小学毕业生升学率均达到100%。通过落实职称评聘向乡村学校倾斜等政策,通过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硕士计划等教师招聘途径,吸引高学历人才到乡村任教,逐步优化乡村教师队伍学历结构。截至“十三五”末期,蛟河市乡村小学专任教师556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249人,本科以上学历比例44.78%;蛟河市乡村初中专任教师134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121人,本科以上学历比例90.3%。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平均比例达67.54%。文化建设明显提升,全市所有行政村农家书屋、农村文化小广场、基层综合文化中心实现100%覆盖。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新改建乡村道路650.6公里。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db/8606.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