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吉林省)四平市黑土地保护总体规划(2021—2025年)

  (二)问题与挑战。

  1. 高强度开发利用,黑土区耕地质量问题突出。四平市作为粮食生产大市,由于部分耕地长时期高强度的掠夺式经营,重用轻养,黑土地严重透支,加之风蚀、水蚀等造成土壤中有机质大量流失,致使土壤耕层变薄、肥力下降,土壤板结、盐碱化、理化性状与生态功能退化,黑土层大量的减少和流失。同时,黑土地存在较大的污染隐患,主要是化肥、农药施用量大、利用率低,地膜等农业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等等,严重威胁着黑土地的质量,也严重制约着未来农业向高质高量高效益方向发展,影响着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与供给安全。

  2. 长时期重用轻养,保护意识总体较差。由于农民耕地保护意识不足、不合理的耕种方式,加之农田基础设施不足,农机、农艺融合度较低,导致黑土地有机质减少、耕层变薄、团粒结构变差、保水保肥性能下降、部分地方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较为严重。广大农民作为土地经营者,种地积极性较高,但是对黑土地保护认识偏低,耕种中多考虑到种植成本与收益问题,化肥施用量较高,但利用率较低,尽管实行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后有所提升,但与国外先进地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黑土地退化将不断降低耕地地力和产出能力,极大影响着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出与供给。

  3. 资金投入不足,有效技术支撑乏力。四平黑土地面积广袤,但总体修复与保护投入不足,技术创新虽然已经走在全省前列,但仍明显不足。近些年来,国家和省设计并实施了一些黑土地保护项目,投入一定量的资金,但与黑土地修复与保护的实际需求相差甚远;受外部大环境影响,地方财政收入增长滞缓,对黑土地修复保护增加投入乏力,导致修复与保护项目覆盖率较低。全市真正从事黑土地保护的专业人才不足,目前,取得的成果大都是国家和省级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支持的结果,自主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技术推广能力不足,监测、检测力度不够,使得黑土地保护工作推进困难。

  综合分析研判,未来5-10年,四平市黑土地保护利用将进入重要时期,总体来看,机遇大于挑战。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紧迫意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全力打造四平市黑土地保护样板。

  第二章 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四平时提出的“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使之永远造福人民”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紧扣省委关于全面实施“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建设生态强省的决策部署,坚持保护优先、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的方针,以提高耕地质量、保障粮食产能、促进黑土地资源永续利用为核心,以治理黑土地“变薄、变瘦、变硬”问题为导向,以提质增肥、固土保肥、改良培肥为主攻方向,加强科技创新引领,加大资金投入,调整优化结构,创新服务机制,全面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推动工程与生物、农机与农艺、用地与养地相结合,逐步改善耕地内在质量、设施条件和生态环境,切实保护好、利用好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实现黑土地永续利用,将四平市建设成为全国黑土地保护的样板,为端牢中国人饭碗贡献四平力量。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政府主导,统筹实施。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压实各级政府主体责任,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变、集中投入、各负其责、形成合力”的原则,依法依规统筹安排好地方财力、相关转移支付和中央预算内投资用于黑土地保护利用。

  (二)坚持规划引领,创新发展。

  强化顶层设计,以高标准、高质量为目标,科学制定黑土地保护规划;创新工作机制,坚持前瞻谋划、高位推动,统筹实施地力培肥、农田建设、水土保持、环境治理、质量监测等工作。

  (三)坚持用养结合,科学利用。

  正确处理农业发展与黑土地保护的关系,统筹优化农业结构,坚持保护与利用并重,构建种养循环、多种形式的秸秆与粪污综合处理还田、农作物合理轮作和间作等用养结合的黑土地综合治理技术,加快形成新型耕作制度体系,实现黑土地科学保护与农业高质量发展双赢。

  (四)坚持农民参与,合力推进。

  强化黑土地保护主体分类推进与分类施策,以现有黑土地三大耕作主体(广大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企业)为主,分门别类落实技术、政策和工程措施,充分调动不同主体投身黑土地保护积极性,形成主体主导、政府支持、社会参与、资本支撑的黑土地保护工作机制和工作合力,扎实推进黑土地保护。

  (五)坚持科技创新,示范带动。

  把科技创新作为黑土地保护的内动力,进一步建强产学研相结合的黑土地联合技术创新协作平台,集聚国内外、省内外高端技术人才,集中力量开展核心关键技术协作攻关,总结凝练典型经验,以“梨树模式”为基础,创新模式,开展多方式、多点示范试点,全面提高全市黑土地保护水平。

  (六)坚持因地制宜,协同推进。

  科学分析不同区域地形地貌特点、资源禀赋、耕作模式,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平台,科学分区分类,因地制宜,实施差异化黑土地保护技术措施,协同推进全市黑土地保护。

  三、保护目标

  (一)总体目标。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db/8607.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