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工业经济主导不动摇。抢抓全市打造10个重点产业链政策机遇,落实工业振兴行动、工业发展倍增计划、园区提质增效行动,持续加快产业园区开发与基础设施配套,落实国家助企纾困政策,强化以龙头企业为“链主”的精准招商,抓实产业链的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工作,支持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鼓励企业开展资源循环综合利用和建设绿色工厂、智能工厂,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和工业经济做大做强。完成有色稀贵金属新材料、绿色建材、绿色食品与生物医药3个产业发展规划,依法依规处置低效企业,提高土地利用率。启动产业园区基础设施二期项目建设,加快大椿树水泥老厂区开发,启动梅营区块土地开发前期工作,拓展产业园区发展空间。建成同潮科技、腾塑科技、铮松新型材料等20个以上工业项目,加快云南海塑新材料、云南泽霖节水科技、云南铜业阳极铜精炼和铜资源回收利用、贵研资源贵金属综合利用二期等16个重点项目建设,力促典集水泥、3万吨磷酸铁锂、底尼光伏等7个项目开工。力争实现工业总产值增长17%以上。
坚持农业优先发展不动摇。围绕“6+N”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用工业化理念抓农业,加快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落实,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订单农业,加大农业科技的投入与推广,提高作物复种指数和单产,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强化耕地保护,适度推广旱稻种植,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产粮6300万公斤以上,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守牢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红线,筑牢粮食安全底线。做实烤烟前作调整,调优种植品种,种植雪茄烟300亩,确保种植面积、烟叶保量提质,烟农持续增收。鼓励粮菜套种,适度扩大蔬菜种植,保障“菜篮子”产品供给。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引导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稳定生猪生产,力争实现畜牧业产值增长7.1%以上。持续打造“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乡村特色产业,一体推进红河谷—绿汁江流域热区产业经济带建设,支持发展生态农业,鼓励农作物、食用菌制种和林下种植及食用菌仿生栽培,加大食用菌栽培推广,新增保育促繁野生菌2万亩、人工栽培食用菌500亩、低效林果提质增效2000亩以上。积极建设云菌产业示范区。力争农业总产值增长7%以上。
坚持消费市场培育不动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落细服务业提升行动,深挖服务业增长潜力,以消费复苏促第三产业增长。用活国家提振消费政策,积极引导工农贸分离,鼓励企业依法拓展国内外消费市场和举办各类促销活动,助推大宗商品、住房消费和对外贸易增长。加大特色街区、特色餐饮的创建与宣传,支持批零住餐服务业规范发展,推动消费升级和传统服务业恢复增长。创新金融服务,支持普惠绿色、数字科技等金融发展。推进服务业数字化,加快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建设,支持快递物流业升级和服务进农村,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服务网体系。依托资源禀赋,积极谋划马头山区域旅游资源开发,持续完善旅游线路、景区景点服务设施配套,加快智慧景区和国家A级以上景区创建,加大国家工业遗产“易门铜矿”保护活化利用,打造最美国家工业遗产小镇,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坚持文旅、农旅融合,做好旅游产品推介和文旅企业帮扶,加大旅游名镇名村打造,支持特色民宿、高品质酒店和精品“森林人家”“农家乐”发展,财盛酒店建成运营,启动野生菌美食文化街建设,开展迤栖冲、万宝厂、阿姑田园综合体创建,办好“二月二”戏会、野生食用菌交易会和“一乡一特”乡村民俗、农耕文化活动,拓宽旅游消费市场,推动消费复苏。力争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4%以上。
(二)聚焦项目建设,全力增强高质量发展后劲。把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切入点放在项目建设上,围绕国家政策导向、支持重点和县域经济发展薄弱环节,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强化要素保障,精准谋划项目、争取项目、招引项目,全面加快市场主体培育,想方设法促投资增长。
坚持主抓重点项目建设不动摇。坚定“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工作理念,落细“五个一”项目推进机制,细化工作措施,逐一攻破项目策划、落地、建设中的难点堵点,以大项目建设推动大发展。精研国家、省市政策,细梳“十四五”规划,做好向上精准对接,全力谋划、争取一批事关民生福祉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进入国家及省市项目库。健全完善土地开发与整治资金投入机制,实施土地整治项目11个,力争收储、供应土地各1000亩以上。健全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建设清单,实行目标倒逼、清单化销号管理,优化“交地即交证、交地即开工”服务模式,促进前期项目转开工、开工项目快推进、推进项目早竣工,争取入库项目120个以上。主动协调易晋高速路开工建设。积极推进全域现代化水网、滇中引水二期易门配套工程、马头光伏等项目建设。全面完成泽泉管业、汇宝果蔬、农村供水保障专项行动等项目建设。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4G基站补盲、5G基站扩面、宽带普及提速和天然气管网延伸入户等工程。
坚持市场主体提质增效不动摇。把市场主体培育作为一项基础性、全局性、关键性工作来抓,坚持一二三产业一起上、大中小企业一起抓,引进与培育并举、存量与增量并重,继续实施市场主体倍增五年计划、龙头企业培育计划、招大引强专项行动,推动市场主体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全面落实“非禁即入”“准入准营”,支持市场主体联合重组和关联体组建企业联盟,加大关键环节、空白领域市场主体培引,联动提高市场主体准入和退出审批效率,助推市场主体多起来、强起来。持续落实减税降费等助企纾困政策和招商引资扶持政策,全力清理中小企业欠款,助推企业稳产复产达产,让市场主体活起来、大起来。完善“四上”企业动态管理、常态扶持、梯次培育、长效帮扶机制,加大标准化战略实施和知识产权保护,实施高新技术企业“三倍增”行动和科技初创企业“育苗”计划,支持中小微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鼓励“个转企”“小升规”“新纳规”,力争“四上”企业净增10户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