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实施产业提质行动,迈出转型升级新步伐。围绕“8+1”重点产业布局,建链延链强链,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推广起垄覆膜、宽膜穴播种植技术,发展穴播谷子6万亩、南瓜2万亩、朝天椒1万亩、菌菇105棚,种植小杂粮40万亩、红葱5万亩、中药材2万亩、芦笋2000亩,试种食叶草400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20万亩,粮食产量稳定在33万吨以上。以抓工业理念推动农业现代化,支持小黄鸭、迎福等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带动社会投资,延伸文冠果、中药材、枸杞、葡萄、芦笋等产业上下游,提升附加值。以生态理念推动养殖业绿色发展,建设动物疫病社会化防治体系,分别建成4个2000头以上肉牛、6000只以上滩羊养殖示范村,牛羊饲养量达到26.5万头、240万只;培育壮大以柠条、秸秆为主的饲料加工企业,平茬柠条5万亩,构建草畜林生态循环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体系;以伊杨牧业、回达等肉制品加工企业为引领,打造同心牛羊肉品牌,推动养殖业向肉制品加工行业延伸。新建国能新能源共享储能电站等5个新能源项目,着力优化能源结构;支持帕罗、伊兴等羊绒加工企业建设纺纱生产线,构建与鲁怡、中核防护科技等服装加工企业互联互动的产业链综合体;实施双盛电缆、英利光伏组件、上能电气二期项目,补齐新能源、电子信息等产业下游链条,提升产业价值链水平,助推工业产值突破百亿元大关。围绕创建自治区全域旅游示范县,培育下马关、预旺红色文化小镇4A级景区,提升满春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汪家塬“三同”教育基地、折腰沟赛车旅游示范村;建设同心老街、小吃一条街,发展夜间经济;打造旅游餐饮名店5家、特色小吃名店10家、旅游宾馆5家,培植吃住行游购娱全要素的旅游线路;精心打造闽宁协作电商城,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3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以上。倾力推进用水权改革,积极实施“互联网+城乡供水”工程,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压减高耗水作物10万亩,发展高效节水灌溉15万亩,全年节水2000万方;设立科技引导基金,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育自治区科技型中小企业3家;配套出台产业扶持政策,强化金融支持产业发展力度,扩大保险覆盖面,切实兜牢产业发展底线。
(三)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彰显宜居宜业新形象。紧盯城市发展中的难点、堵点,坚持建管并举,促进城市内在功能和外在形象统一。推进基础设施更新,实施豫海北街排水、中水回用等市政设施项目,排查修缮路面、上下水管道等公用设施,完善城市防洪排涝体系,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增强城市韧性。推进城市功能完善,新建停车场4个、提标改造10个,施划停车点位2500个;全面开放县城29座公厕;建设5个小微广场,配套建设健身步道、多功能球场等,增加公共活动空间;完善文化和旅游消费场所设施,推动有条件的机关团体、事业单位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及停车场向社会开放,解决停车、如厕、休闲难题,打造“51015”便利生活服务圈。启动3个片区棚户区改造项目,开发房地产60万平方米;实施静安小区、豫海镇家属院等6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解决幸福、清水等6个社区办公场所。推进城市管理精细化,合理布局公交线路、公交场站、车用加气站、充电站;建设5G基站42座,发展智能新能源汽车、智慧停车及无障碍基础设施;实施供水、供气、供热等公共产品供给特许经营权改革,停车场、公厕、广场、公园等公共服务设施运行市场化改革;规范农贸市场、路边摊等市场秩序,常态化整治不文明行为,将文明城市创建贯穿于城市更新全过程。
(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取得乡村振兴新突破。围绕建设宜居乡村,编制下马关等镇区规划和30个“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加快土地权改革进度,实现农村承包地、宅基地“房地一体”确权登记发证应颁尽颁,完成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交易500亩,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严格农村建房审批,提高农房设计和建造水平,杜绝无序建房、乱占耕地建房。加快建设预旺高标准重点小城镇,打造东部物流集散地;实施下马关瓮城保护提升工程,重振边防重镇风采;实施韦州康济寺塔遗址公园、古城墙保护修缮等工程,再现昔日古城风貌。打造12个乡村振兴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村,建成同德、满春美丽宜居示范村,新建丁塘团结等5个村污水处理站,改造抗震宜居房1300户、户厕2000户,评比表彰500户“最美庭院”。新建改建供电线路168.7公里,建设农村公路100公里、改造危桥15座,实施中部水源连通工程,推动水、电、气、网、物流等基础设施提质增效。实施西沟、青羊泉、大沟沿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治理水土流失30平方公里,完成环村庄、村庄巷道绿化改造提升1020亩,养殖园区周边绿化1100亩,组织村民在庭院内、房前屋后,种植以吊干杏、苹果、桃、梨、杏等为主的庭院经济林5000亩,持续美化乡村环境。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建设县乡村三级电商体系和物流体系,电商服务站达到100个;发展移民村屋顶分布式光伏,推进农光互补、林光互补等生态光伏项目建设;有效利用30个帮扶车间,发展农产品加工、纺织业等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促进产镇融合、产村融合,培育乡村文化、旅游、休闲、民宿、传统手工艺等新业态。
(五)实施绿色环保行动,绘制生态建设新画卷。全力推进山林权改革,压实林长责任,从严从重从快查处偷牧放牧、盗伐乱伐、乱采乱挖、污染环境等行为,构建保护生态环境大格局。实施植绿增绿工程,完成主干道路绿化改造提升352亩、9个水库涵养林2400亩;改造提升环罗山、莲花山、海池山、窑山绿化4000亩;种植小洪沟水源涵养林2.5万亩;建设农田防护林网1.18万亩、整修沟道1.3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2%。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大扬尘管控,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稳定在87%以上,PM10、PM2.5平均浓度下降幅度完成区市下达任务;严格落实河(湖)长制,争取立项建设污水处理厂三期和人工湿地三期,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中水厂达标运行,再生水利用率达到90%;深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农药、化肥使用量逐步下降,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0%以上,废旧滴灌带和农用残膜回收利用率达90%以上;严格排污许可管理,推进排污权改革,努力实现排污权、碳排放权交易零突破。大力推动绿色发展,县城和中心集镇实行垃圾分类回收,探索水泥窑协同处理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再生利用,全面提高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全方位开展节水、节电、节能、节地等行动,让勤俭节约、绿色出行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成为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