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全力抓民生、促共享,增添“五个镇巴”温度。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取得共同富裕新成效。加快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发展,推进高中教育优质化、特色化发展,促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稳妥有序规范民办教育,成功创建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疾病预防、公共卫生应急救援能力建设,支持县医院创建三级乙等医院,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产业,提升全民健康水平,成功创建国家健康促进县。落实全面三孩政策,支持托育、养老等服务业发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医保、社保、救助、优抚等制度,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深化社会治理改革,加强应急体系建设,防范化解风险隐患,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镇巴。
三、2022年工作安排
2022年,是新一届县政府工作开局之年。做好今年工作,我们要把“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尊重规律、实事求是,统筹兼顾、底线思维”要求贯穿始终,使出拼抢机遇的劲头、拿出劈波斩浪的勇气、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推动镇巴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左右,地方财政收入同口径增长6.5%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和11%左右。
实现预期目标,我们将狠抓八项任务:
(一)坚持巩固提升,奋力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
全力确保粮食安全。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建设3万亩高标准农田,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落实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政策措施,全县粮食种植面积、产量稳定在56.7万亩和9.7万吨。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保持常态监测不断、帮扶政策不变、帮扶力度不减,持续消除“三类人群”返贫致贫风险。用好涉农整合、巩固衔接等资金,支持建设一批产业示范园和产业基地,实施农业产业重点项目21个,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全面消除年经营性收入在10万元以下的村,确保脱贫群众稳定增收;加强技能培训,多渠道促进就业创业,让更多低收入群体稳岗增收。落实教育、健康、兜底等帮扶政策,加强易地搬迁后续扶持,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深入推进苏陕协作、定点帮扶,确保资金投入、消费帮扶和人才交流力度持续加大。
全面完成灾后重建。3月底前危房重建户全部入住。治理大河口等地质灾害9处,修复县乡道路17条、村组道路21条、安全饮水工程822处,修复受损学校、医院用房及电力、通讯杆线,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恢复到灾前水平。
持续提升基础设施。统筹提升脱贫村与原非贫困村基础设施,改造三级公路20.6公里,新建一批自然村通组路和产业路,实施农村公路安防工程150公里,积极争创“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实施集镇水质提升及水源防护工程38个,新建和改建农村安全供水水源345处,提升农村供水长效管护水平;新建10千伏线路28公里,新增配电变压器48台,改造23个村的低压电网180公里。新建5G基站60个、新能源汽车充电桩10个。
(二)坚持稳中求进,奋力开创经济发展新局面。
精准施策稳增长。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千方百计稳定就业,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000万元,城镇新增就业1900人左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万人以上。持续开展“亲商助企”“助商稳企”行动,定期开展政银企对接活动,落实组合式减税降费政策,为市场主体减负纾困,新培育“五上”企业25户。坚持长期“过紧日子”的思想,大力压减非重点、非刚性支出,兜牢“三保”底线。
大干快上抓项目。抓好产业发展、绿色能源、基础设施、民生保障等项目谋划,全年储备项目达到270个。加强项目申报争取,到位中省项目资金增长35%以上。实施重点建设项目80个,开工建设县城至陕川界高速公路、巴山通用机场进场道路、省级农村生态经济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等48个项目,加快推进镇巴腊肉全产业链等26个续建项目,建成投用星子山隧道及引线工程、敬老院改扩建等6个项目;坚持“五个季度”抓项目,实施项目前期工作集中交办,全周期提供项目建设服务,优先配置资金、土地、人力等资源要素,重点建设项目开工率一季度达到80%以上、二季度达到100%,超额完成86.4亿元年度投资任务。
创新方式扩招商。强化市场理念和投行思维,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增强要素供给能力,改进考核激励机制,发挥上海、深圳招商联络站作用,面向大湾区、长三角、西成渝等地,常态化开展精准招商、循链招商、以商招商、亲情招商;做好“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文章,重点引进“链主”企业和项目,全年引资到位70亿元以上。落实跟踪服务、全程代办等机制,发扬“店小二”精神,提供“保姆式”服务,让项目招得来、落地快,让企业留得住、发展好。加强专业化和实战化培训,开展招商擂台比武,提升各级干部招商意识和能力。
(三)坚持绿色循环,奋力开创产业发展新局面。
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新建茶园5000亩、改造低效茶园1万亩,生产茶叶5600吨;制定镇巴毛尖生产技术规范和质量控制技术标准,完成地理标志商标注册,在西安建立镇巴毛尖品牌营销中心。建立中药材产业质量追溯和市场化交易体系,优化种子质量,建设标准基地,抓好中医药制剂、功能食品、保健食品等开发,推进区域品牌建设,推动食药产业扩规模、延链条、创品牌;推广大黄规范化栽培、标准化加工技术,发展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2万亩,制定镇巴大黄、天麻有机栽培和加工操作规程,申报公共区域商标,认证有机中药材企业3家,加快企业落户入园,推动中药材产品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稳定发展生猪、白山羊、肉牛等畜牧产业,加强镇巴腊肉地标产品保护与开发,推进魔芋规范化种植和精深加工,因地制宜发展食用菌、蚕桑、小杂果、青花椒等特色产业。大力培育“两品一标”等优质农产品,提升区域农产品安全管控水平,争创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