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湖北省)随州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1月5日)

  提高城市治理水平。统筹推进城市环境质量改善和文明形象提升,力争创建国家卫生城市通过省级评估验收、获得申报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全面推进城市精细化治理,广泛开展花园式街区、社区、学校、工厂创建活动,引导居民从大街小巷、房前屋后的实事小事做起,共同建设美好家园。贯彻实施《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大力倡导文明有礼新风尚,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巩固优化城管执法、街道管理体制改革成效,推动城市管理理念、模式和手段创新。加快推进数字随州建设,实施数字城管智慧化平台升级改造,实现城市运行管理“一网统管”。

  传承创新地域文化。深化炎帝文化、编钟文化等地域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利用,加大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力度,加强民间古籍、文物修复修缮,加快4处省级文化遗址公园建设,让典籍、文物、遗迹中的随州“活”起来。大力开发编钟乐舞、花鼓戏等特色剧目,创新推出更多叫好又叫座的文化精品。积极推进中国随州礼乐之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持续叫响曾随文化品牌,提升城市吸引力和美誉度。

  (四)致力振兴乡村,谱写农业农村现代化新画卷

  深入实施强县工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一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切实保障粮食安全。全面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规划建设高标准农田15.5万亩,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管护,健全农药零差率配供体系,确保粮食产能落实到田头地块。推广种植优质稻,力争“随州香稻”种植面积扩大到80万亩。积极发展以生产托管为主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推广运用农业机械和新技术,大力开发冬闲田,全面整治撂荒地,稳定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大产业和就业帮扶力度,增强脱贫村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做大做强五大优势农业产业链,确保香菇种植规模稳定在3亿袋,油茶种植面积达到48.5万亩、产量2.5万吨,生猪出栏200万头、家禽出笼7500万只以上,水果产量17万吨、蔬菜产量160万吨,茶叶、中药材出口居全省前列。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康养、农事体验等新产业新业态,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积极推广“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合作模式,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强化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县域内统筹布局,组织实施好乡村建设行动,打造6个城乡融合发展示范片,实现“五线合一”。推进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突出传统村落民居和优秀乡土文化传承保护,优化布局乡村生活空间,保护农业生产和生态空间。以“拆通透、码整齐、扫干净”为切入口,深入实施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等专项行动,持续推进垃圾分类,着力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争创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1个、示范镇2个。持续提升农村电力保障水平,加快数字乡村建设,完善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深入推进殡葬改革,全面建成县镇村三级公益性公墓。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

  (五)致力改革创新,点燃城乡融合发展新引擎

  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创新,吸引和聚集更多优质资源,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增强城乡发展的协同性和动力活力。

  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实施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10项重大改革项目。深化“三乡工程”,引导支持更多工商资本投入乡村,建立农业科技成果入乡转化机制,持续优化乡村信用环境,打造全省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创新示范区。深化承包地、宅基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农房“三地一房”改革,有效盘活农村“沉睡”资源,办好乡村合作公司。建立城乡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机制,深入推进教联体、医联体、养联体建设。全面完成乡镇供水体制改革。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主动对接融入襄阳都市圈,加强与武汉都市圈同频共振,共建“汉孝随襄十”万亿级汽车产业走廊、鄂西北香菇产业集群,与武汉市共同申报国家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不断提升区域交通物流互联互通水平,持续深化公共服务、文化旅游、生态保护等领域的区域协作。创新推动对外开放平台建设,支持随州高新区创建湖北自贸区协同区,完善随县食用菌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功能。推广用好“楚贸通”平台,发挥外贸综合服务中心作用,探索多式联运,发展跨境电商、海外仓,鼓励企业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线上线下共同发力开拓市场。力争新增出口千万美元以上企业3家,进出口额增长8%。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工程,落实三年滚动培育计划,力争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过2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总数突破450家。加强科创平台建设,深化市校合作,用好专汽、香菇、应急产业研究院等产学研平台,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技术中心,力争全市拥有发明专利的规上工业企业数量占比达到35%,转化应用科技成果30项以上。完善人才“引育留用”链条,深化炎帝人才支持计划,大力开展柔性引才,健全服务保障政策体系,让更多优秀人才留下来、发展好。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紧盯全省第一方阵,以控制成本为核心,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走深走实,深化“一业一证”改革,做实“存量房转移登记+金融服务”改革,建立税务“信用+风险”监管体系,确保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限压减到“332312”。建立政企“直通车+面对面”机制,零距离、常态化为企业纾困解难。加强国家级企业合规改革试点建设,推动惠企政策“直达快享、应享尽享”,充分激发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活力,确保市场主体总量稳中有升。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主力军作用,推动中小微企业及“三农”主体融资持续增量、扩面、降费,力争全市新增贷款135亿元。持续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打造诚信随州新名片。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baogao/huazhong/4246.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