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安徽省)滁州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1月11日)

  在抓实结对合作上求突破。深化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统筹推进各区域各版块协调共进,加快推动皖北全面振兴。力争定远、凤阳、明光三地经济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0.5个百分点以上。加快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南京经开区凤阳省际合作园、江宁—明光合作产业园、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园定远合作产业园3个皖北省际产业合作园区要建立并运行“管委会+公司”合作模式,紧盯绿色食品、新材料、新能源等重点产业,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招引亿元以上项目超40个。持续深化与合肥、南京都市圈的融入合作,加快合滁定远汽车零部件制造产业园建设,启动大墅毗邻合作区建设,紧盯毗邻区域重要节点,规划建设更多合作平台,打造合滁宁产业走廊。推动全椒、琅琊与杨浦、徐汇共建省际合作平台。

  在深化园区合作上求突破。强化开发区经济发展主阵地、主战场、主引擎功能。滁州经开区要不断壮大先进装备制造、智能家电、绿色食品、光伏新能源四大主导产业,力争规上工业企业超250家、百亿企业超6家,工业总产值超1500亿元。苏滁高新区要加快扩展区建设,在外资招引上作表率、在专精特新企业引育上见实效,力争规上工业企业超200家,经营收入超500亿元,全力冲刺全省开发区前十,加快打造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典范。滁州高新区要全力引进顶天立地的大项目和高新精尖的好项目,保持全省开发区考核前列位次,奋力建设全国百强高新区。积极推动各类开发园区与沪苏浙园区的深度合作,进一步提升承载力、支撑力、竞争力,力争更多园区进入全省30强。

  在加强交流合作上求突破。全面推进“融圈入群”,高标准承办2024年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加强与沪苏浙地区的科技创新协同、生态共保联治、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文旅康养资源共享。积极引进长三角地区优质教育医疗资源,推深做实与南京市中华中学、上海市第十五中学等合作办学,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南京鼓楼医院等联合办医,让群众共享更多一体化发展成果。

  (二)聚力创新赋能,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强化科技创新。以建设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为旗帜性抓手,持续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行动、规上重点制造业企业“两清零”行动,全力建设科技强市,确保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12%以上,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320亿元。加快创新平台建设,深化与大学大院大所合作,加快“工大智谷”、安大滁州研究院、长光(滁州)高端智能装备研究院等平台建设,推进盼盼食品与安徽科技学院共建学科重点实验室,培育省级企业技术中心8家、市级30家以上,新增省级研发平台30家以上。强化创新主体培育,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新增高新技术企业超2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300家。推进区域协同创新,加强与苏州、杨浦、徐汇等地“科创+产业”“专利转化运用”合作,办好第四届南京都市圈创新合作大会、“双创汇”系列活动,力争更多创新成果在滁转化和产业化。

  加速人才集聚。落实“人才兴皖”工程和“人才安徽行”部署,迭代升级招才引智“十大举措”4.0版,综合运用以会引才、以赛聚智等方式,常态化开展“揭榜挂帅”“招才引智高校行”“千企百校行”“才聚满天星·筑梦新滁州”系列活动,深化政校院企联动合作,持续优化养人生态,确保新引育高层次人才及团队、产业英才、技能人才和大学生等数量保持全省前列。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支持中职与高职学校联合设置专业学院、中专分校,加快滁州技师学院建设。支持职业技术学院、城市职业学院省级“双高校”建设。开展驻滁高校省市共建,支持安徽科技学院更名大学、确保滁州校区建成投用。加快推动滁州学院“申硕更大”。支持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金牛湖产教融合园区建设。

  发力“新三样”产业。抢赛道、增动能,加快打造全省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第一城、动力电池产业第二城、新能源汽车产业第三城。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要壮大龙头企业,支持隆基、晶科等组件企业,捷泰、中润等电池企业,福莱特、亚玛顿等玻璃企业,天合、正泰等储能企业加快技术迭代升级,在新一轮产业整合、企业重组中巩固龙头地位;支持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项目开发,实施一批新型储能和光储融合示范项目,积极筹办中国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大会,推动产业健康发展,力争全年产值超2000亿元。动力电池产业要加快力神、国轩等重大项目建设,支持弗迪、利维能、博石高科等企业扩大投资,密切跟踪固态、半固态、凝聚态电池技术以及钠离子等新一代电池技术发展,加快相关企业招引,确保产值增长30%以上。新能源汽车产业要紧盯整车、零部件、后市场等领域领军企业,开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百亿项目攻坚专项行动,加速推进超级底盘、智能座舱、智能网联等项目建设,确保哪吒汽车年产30万台CTC一体化底盘项目(一期)、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建成投产,提档升级零部件产业、更好融入全省汽车产业链,推动特种专用车重点企业做大做强。

  加快制造业提质提效。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确保工业投资增长15%以上;加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60家、战新企业30家、亿元企业25家、百亿元企业2家以上,新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家以上、省级专精特新企业50家以上。持续推进“千亿技改”“千企升级”,确保全年开发新产品200个以上,培育安徽工业精品4个以上,新增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软件产品15个以上,技术改造投资增长20%以上。推深做实八大产业链“链长制”,在主攻“新三样”产业的同时,其他产业链都要围绕上下游细分领域,招大引强、招新引优,推动聚链成群、集群成势、做大做强。半导体产业要发挥长电科技、南大光电等作用,推动晶隆半导体、东旭光电、惠科二期等建设,力争全年产值超550亿元。医药器械产业要加快推进省医药创新柔性服务站和检验检测平台建设,做大做强通用生物、九华药业等龙头企业,全力打造特色中医药产业“皖东药乡”,力争全年产值超150亿元、增长30%以上。智能家电产业要围绕整机、关键零部件等强化招引,加快博晶科技等建设,推动博西华稳住高端市场、拓展中低端市场,飞利浦、创维等产能持续爬坡,加快康佳电子“品牌+代工”双线运行,力争产业产值增速高于全市工业平均水平。新型化工产业要围绕绿色涂料、电子化学品、合成材料、食品添加剂等重点领域,加快建设泉盛二期、金轩二期等重大项目,推动产业提质扩量,力争产值达750亿元。绿色食品产业要聚焦优质农产品加工、预制菜、休闲食品、健康饮料等领域,强化项目招引,发挥好中国轻工业健康食品检验检测中心平台作用,持续壮大产业规模,新增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8家,农产品加工总产值超1300亿元。同时,前瞻性布局量子信息、元宇宙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加强市场主体培育和产业生态构建,谋划推进一批重大场景项目。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baogao/huadong/9735.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