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国内外宏观环境严峻复杂,稳增长、稳就业还面临不小挑战;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力度和成效还不够,传统产业转型提升步伐不快,标志性引领性重大产业项目仍显不足,未来产业布局还需加速;科技创新驱动力仍然不足,创新型企业总体偏少,重大科创载体平台运营质效还要提升,科技创新体系还要持续优化;城乡建设和管理仍有不少短板,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重点领域供给服务能力亟待提升;安全生产、社会治理等领域风险挑战依然复杂严峻,基层治理和基础管理水平亟需提升,等等。对此,我们一定保持警醒,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2024年工作任务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全面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四届五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会部署,根据区委五届六次全会安排,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四个走在前”“四个新”重大任务,务实推进改革攻坚提升年、科技创新提升年、项目建设提升年“三个提升年”活动,锚定目标、奋发进取,扎扎实实、踏踏实实,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标杆区,不断谱写“强富美高”新锡山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今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左右,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60亿元,完成工业投资26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左右,外贸进出口稳中提质,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节能减排、水和大气环境质量等约束性指标完成市下达任务。
各位代表,民生实事关系人民福祉,在前期广泛征求意见、充分研究论证的基础上,今年区政府梳理形成了8大类、28个民生实事项目提请本次大会票决。项目确定后,我们将加快分解落实,并和续建的20个民生实事项目一起,扎扎实实抓好推进实施,全力在民生实事项目建设上取得更大成效。
今年,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全力稳定经济增长,提振发展信心,积蓄回升向好新势能
扩大有效投入。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不断完善“3+8+N”全球经贸合作网络,高规格办好百场招商活动,项目化对接世界500强、重点央企、知名民企、大院大所,拓展链式招商、资源招商、会展招商等多元化招商模式,加快在重特大项目和重大外资制造业项目上实现更大突破。全年招引落地超10亿元产业项目20个以上,其中超50亿元项目2个、超100亿元项目1个。紧抓项目建设“三张清单”,落实“督查+双专班”机制,在土地供应、能耗指标、环境容量等方面强化要素保障,强化全周期服务、全过程管控。加快一汽远景智能电池、力神动力电池等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全力推进120个超亿元产业项目建设。发挥重大基础设施投资拉动作用,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带动全社会投资,推动131个政府投资项目完成投资超100亿元,推动22个区属国企市场化项目完成投资超70亿元。
挖掘消费潜力。激发有潜能的消费,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开展多领域数字人民币推广应用。加快完善“一轴两区三圈多点”空间布局,深入实施“美食之都、购物天堂”品牌建设行动,全面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积极导入更多高端商业项目、品牌首店,不断提升荟聚、八佰伴中心、映月湖九里仓等热点商圈业态能级和特色步行街服务品质。加快商贸流通体系建设,争创全国县域商业“领跑县”。开展“锡引力•闪购潮”百场消费促进活动,培育住宿餐饮、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消费增长点,大力提振新能源汽车、家电家居等大宗消费,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致力将先锋汽车城打造成无锡新能源汽车第一城。加强与重点平台企业对接合作,深入实施“一产业一电商”行动,大力发展“产业带+直播电商”,争创省级县域电商产业集聚区,不断提升新零售新业态比重。
加强服务保障。着力改善社会预期、凝聚发展信心,聚焦政策制定“最先一米”和政策落实“最后一米”,滚动研发一批普惠性支持政策、定制化增量政策,推动各项政策真落实、快兑现,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建立健全政府与企业常态化沟通、闭环式落实机制,切实帮助企业排忧解难,打通经济运行堵点、解决企业发展痛点,促进企业增强信心、提升预期、放手发展。落实好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各项政策,突出“抓大强中扶小”,加快实施本土企业深耕、国企在地发展、外资企业总部化发展等工程,打造顶天立地、铺天盖地的企业矩阵。全面落实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持续推进公平竞争审查、破除各类隐性壁垒,更好支持民间资本参与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建设,做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不断优化监管执法方式,统筹用好各类司法保护服务平台,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
二、坚持科技赋能提质,增强发展动力,激活创新驱动新引擎
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引导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稳步提升,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完善创新型企业梯度培育机制,“一企一策”打造一批标杆科创企业,进一步充实壮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后备库,力争国家级独角兽企业实现“零”突破,力争全年完成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1580家,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40家,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不少于50家。落实科技惠企政策,深化与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知名院校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重大成果转化落地。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带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攻关破解一批创新链关键“卡脖子”技术,力争全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1360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3%,技术合同成交额达50亿元。加大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力度,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6000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