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茶”向多业态破题。深化“1+5”北苑复兴计划,有序推进北苑御焙考古遗址公园、“大地指纹”茶宿集、北苑贡茶加工园区(二期)等项目建设,加快东峰裴桥村申报省级“金牌旅游村”,办好北苑贡茶文化节等茶事活动,以茶为媒加强对台交流;注重种质资源保护,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12.7万亩,建成全域绿色生态茶园;制定北苑贡茶蒸青研膏团饼茶等系列团体标准4项;推动点茶机商业化应用,引进行业龙头开发茶食品、破壁茶等产品,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全竹茶空间。
推动“网”向现代化转型。加快多式联运产业基地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无水通关码头”、快安供应链项目开工建设,好运联联东南区域总部、闽北电商快递分拨中心(三期)投入运营;培育壮大宏创通网络货运平台,发展乡镇特色冷链物流,促进物流业基地化、平台化发展;贯通县乡村电子商务体系,加快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促进物流降本增效,提升“千年建州·建字号”优质“土特产”上行质效。
(二)持续强化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着力发挥投资关键作用
提速项目建设。落实市领导项目挂点机制,统筹推进标志性和“小而美”工程,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集中力量抓好西环路、城乡供水一体化等项目建设;谋划转化亿元以上项目32个,实施省、南平市重大项目44个,完成年度投资54亿元;发挥好专项债和政策性金融工具作用,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建设,抓实项目前期,提高项目建设效率;安排投资亿元以上制造业重大项目9个,完成年度投资15.2亿元,带动制造业投资增长8%。
提效招商引资。开展“招商引资突破年”活动,设立招商奖励金1000万元,推广“圣象系”以商招商,建立“链长+链主”双牵引机制,大力发展“五个一”配套产业,加力招引制造业单项冠军、隐形冠军,吸引链主企业和高端产业要素集聚,支持龙头企业建立“整零共同体”,提高本地配套率,全年引进超5000万元产业项目45个以上,超5亿元项目4个以上,力争每个领域都有引资成果。培育壮大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等新型消费,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形成消费和投资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
提质要素保障。统筹推进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建立园区、法院、银行、企业四方联动机制,“腾笼换鸟”盘活土地530亩,处置批而未供土地460亩,形成招商熟地500亩,让最好的项目得到最优的土地等要素资源配置;加快智慧园区、热电联产等项目建设,推进城东园污水处理厂扩容,新建标准厂房5.5万平方米,提升园区承载力和绿色化水平。
(三)扎实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建设,着力打造宜居人文城市
增强文化底蕴。开展“建州文化提升年”活动,加强朱子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阐释,构建建瓯朱子文化品牌;加快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升项目建设,铁井栏-紫芝街、理学片区等项目全面竣工,建安书院、芝山遗址公园等重要节点完成建设,创建“建州古城”3A旅游景区;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再打造一条省级历史文化街区,福善堂申报省级文保单位,保护修缮值庆桥等10个重点文物,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提速城市更新。运用“城市体检”成果,改造老旧小区12个,再实施一批停车泊位、公共充电桩、小微绿地和管网提升项目,启动一批片区更新,深化拓展“房票”制度,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市政基础设施推广应用竹材料、竹元素,打造“竹居城市”;推进弓鱼高速口至高铁绕城道路提升改造,加快打通江滨中路、水西江滨路、中山西路等“断头路”,建州大桥(三江口大桥)建成通车;完善建州新区基础设施,归宗岩-北津湖旅游基础设施项目(三期)竣工;加快融入福州都市圈建设,推进“山海协作”,增强城市对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资源集聚能力。
细化城市管理。建设“智慧城管”,实行联动执法、柔性执法,加强户外广告、违章搭盖、占道经营、车辆违停等行为管理;完善共享电动车退出机制,巩固城区非法营运三轮车整治成果;运用法治化思维、市场化运作,持续化解房地产历史遗留问题,加强商品房预售资金、物业管理等监管;鼓励支持“老字号”创新发展,打响“建州味道”品牌,让城市更有“烟火气”。
(四)高效统筹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着力提速推进乡村振兴
壮大特色现代农业。落实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责任制,加快撂荒地治理,严守耕地红线,优化调整种植结构,提升种业科技水平,完成粮食种植面积50.3万亩、产量21.2万吨;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和生态低碳农业,健全以农业生产托管为重点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产地冷藏保鲜设施,推动全链条升级;打造南平市级“一村一品”专业村5个以上,新增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村)6个以上。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推广“万企兴万村”,推动民营企业与行政村结对共建,发展来料加工等模式,实现“家门口”就业;深化“双带双创”机制,大力开展“到建瓯去,助乡村兴”活动,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创业;规范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推进古建筑修复改造、闲置公共设施活化运用,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群众持续增收、稳定致富,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加快和美乡村建设。深入学习“千万工程经验”,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加大农房风貌管控,丰富拓展乡建公司模式,探索试点装配式农房建设;统筹推进公共基础设施向农村覆盖延伸,龙坤线竣工通车,有序引导空心村搬迁撤并;持续推进绿盈乡村、森林村庄建设,创建“五个美丽”示范点200个,打造徐墩、小桥2条乡村振兴精品示范带、30个宜居宜业精品示范村;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树立良好乡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