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创新增强后劲。将“四化”同步、系统集成作为深化改革着力点,紧扣项目引建育、民生事业等重点领域,集中推出一批改革举措,形成更多“宿豫经验”。支持国有企业开拓供热、“新基建”等可发展、能盈利业务,加快市场化转型,增强造血能力,新增至少1家AA信用评级国企。开展创新型企业“育强攀高”、科创载体“集聚赋能”行动,支持企业建设研发机构、组建创新联合体,加快科创走廊、高新智谷等项目规划建设,提升现有科创载体运营质效,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2.35%。强化“双招双引”,新竣工院士项目1个,国家级人才项目2个,博士人才项目22个,申报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计划、省“双创计划”4人。
优化环境服务发展。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落实各项惠企政策,开展实体经济挂钩帮扶、企业家座谈会等活动,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恢复发展。围绕降低物流、用能等成本,推动运河岸线码头资源高效利用,年内实现园区供热管网全域覆盖。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为企业发展提供更优人力资源。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一网通办”不见面办理,拓展“告知承诺制”“超时即办制”适用范围,让政务服务更加便捷高效。推进营商环境改革创新事项落地,深化信用便企试点,争取更多创新成果。
(四)聚焦强村富民,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以争创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为抓手,高水平做好“三农”工作,打造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乡村全域振兴高地。
发展更有奔头的现代农业。推动粮食稳产增产,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坚决遏制“非农化”“非粮化”,年内新增高标准农田3.2万亩,实现“小田并大田”全域覆盖,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85万亩以上。推动农业能级提档,加快蕴禾生态农业、京东(来龙)食品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围绕精深加工、冷链物流、仓储集配等关键环节延链补链,新招引农业项目30个。加强现代农业产业园核心区建设,做好4条省道沿线全域综合整治“后半篇文章”,打造“稻香268、果蔬324、产业325、鱼米346”的乡村新图景。
建设更具魅力的美丽乡村。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进畜禽养殖污染、黑臭水体等“五项治理”,加快宿连航道水系影响、来龙灌区改造等工程建设,新建农村生态河道125公里,绿化河道44公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55%,争创省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县。推动六塘河片区、新庄农文旅片区、仰化片区特色化、组团式发展,打造一批乡村振兴文旅融合宿豫样板。
促进更可持续的富民增收。把标准化厂房作为乡村工业振兴重要引擎,制定分类考核奖补政策,完善污水处理、消防、供汽等基础设施配套,让企业拎包入驻、生产无忧,年内累计建成乡镇标准化厂房200万平方米,企业入驻率70%,乡镇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速超20%。实施农民收入、村级集体经济倍增计划,推进强村富民“四类”项目,规范农村集体产权交易,年内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涉农村(社区)集体经营性平均收入达240万元。加强困难群体监测保障,守住“不返贫”底线。
(五)持续改善民生,共创美好幸福新生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积极回应多层次多样化的民生需求,提升人民群众对宿豫公共服务的认同感、获得感。
保障更加充分的就业创业。落实援企稳岗、创业扶持政策,加大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新增城镇就业5000人,培育自主创业2500人。
构建更加完善的保障体系。推动城北水厂、来龙配水厂建成投用,完善城乡供水管网配套建设,让宿豫百姓都能用上骆马湖优质水,解决乡镇居民“吃水难”问题。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和医保惠民行动,新增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3000人以上,落实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加大对低保、特困人员、困境儿童等困难群体救助帮扶,坚决把民生底线兜准兜实。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教育布局优化、品质提升并重,推进实验小学(幼儿园)等学校建设,深化合作办学,提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创成省“融合教育示范区”,支持宿迁技师学院创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深化综合医改,高质量运营市中医院、高新区人民医院等公立医院,区妇幼保健院主体完工,打造紧密型区域医共体,促进医疗资源扩容提质、高效利用。开展村居卫生机构创优提升三年行动,提升基层首诊能力。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区。
用心关爱“一老一小”。开展安康关爱行动,加快区级康复托养中心建设,实现街道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全覆盖,发展银发经济,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连锁化、规模化、品牌化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优化托育服务体系,推进幼儿园托育一体化建设,新增示范性托育机构1家。
教育医疗、养老育幼是老百姓朝夕面对的生活关切,我们将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让“家门口上好学、看好病”成为全区人民的更好选择,让老人有安享的晚年、孩子有快乐的童年。
(六)树牢底线思维,推动治理水平新提升。始终保持“风险无处不在、成绩每天归零”的高度警觉,全力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系统化抓好污染防治。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开展扬尘高标准防治,实施重点设施减排等27项治气工程,推动PM2.5和臭氧浓度“双控双减”。深化河长制,加快17项重点治水工程建设,提升城乡污水处理设施运营质效,确保3个国省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加强土壤和地下水环境保护,规范开展豫星化工污染地块土壤修复。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节能降耗“三年行动”,创成省级绿色工厂2家,努力实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