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农村增色。立足整治,一体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积极实施乡村振兴“千万工程”,全面完善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置体系,力争年底农村卫生厕所全面普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60%以上。着眼宜居,完善推广“房长制”,实施乡村统筹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开展“五个美丽”建设。用心建设,推动“福路贷”新项目落地,统筹推进“百镇千村”试点示范工程,加快4条乡村振兴示范线路建设,新增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1个、示范村8个以上。
推动农民增收。优化人才队伍,大力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训和学历提升工程,培养更多懂技术爱农业善经营的土专家、致富带头人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高素质农民600人以上,组织各类农业技术、就业培训3200人次以上。强化龙头带动,积极培育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市场主体,开展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建设,力争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4家,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达到34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达到23家。深化平台服务,强化“福农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建设,推动乡村振兴金融服务便民利民,力争涉农信贷余额增长15%以上。
(四)以品质提级打造人民城市。城市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重要载体。必须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发展理念,提升城市能级,让永安归属感更强、幸福味更浓。
致力城市宜居。优化布局,有序推进全市“多规合一”,加快形成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图”,科学规划城市布局。精细管理,推进市容环境综合治理,全面启动垃圾分类,强化占道经营、空中缆线等专项整治,加强物业、养犬等管理工作;启动龟山、南山、将军山等城市公园基础设施修复,实施城区园林绿化补植、人行道修复改造、沿河栈道修补加固等项目,通过“小投入”实现城市环境“大提升”。动态更新,持续推进巴溪湾国家级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工作,实施南北塔景观改造、商务中心周边地块景观提升、城区口袋公园建设等城市品质提升项目,加快提升城市面貌。组团发展,积极融入“三沙永”组团发展,推进贡川新城和南部新城建设,加快三永快速通道工可审查和三明港永安港区航道规划调整,争取列入交通运输部“十五五”规划。
致力环境宜养。提供优质教育服务,持续推进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学校建设,跟踪落实6所初中城乡共同体办学和小学5大片区竞争机制管理,深化浦永两地学校合作,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质医疗服务,深化三明市永安总医院与上海仁济医院协作共建,做强优势学科,确保新院区全面投入使用。提供优质养老服务,引进浦东新区专业运营团队,加快建成城乡养老服务中心、失能特困集中照护中心,增加优质养老床位550张以上,持续推进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和长者食堂建设。
致力生活宜人。促进文旅消费,加快上坪竹乡文旅康养基地、全域影视文旅城市项目招商;策划推出5条精品旅游路线,举办文旅活动10场以上,启动鹰厦铁路永安站工业遗迹保护发展规划,打造符合市场消费趋势的永安IP形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90亿元以上。培育新型消费,重点推进直播电商创业孵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力争全年新引进电商企业10家,年成交额3.8亿元以上;持续推动露营、民宿、康养、研学等新兴业态发展。提振住房消费,合理引导住房消费需求和房地产开发建设,鼓励房地产企业通过折扣、现金抵扣券等方式,推介优质商品房,力争全年实现房地产销售面积增长10%以上。
(五)以国企发展强化战略支撑。国企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必须坚持经营为本,开展市属国企“经营管理提升年”活动,着力提升国企经营水平和造血能力,力争三年摆脱困境,为全方位推进永安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推进规范化管理。全面推行薪酬制度改革,实行中层以上人员契约化管理,建立以效益为中心的绩效考核制度体系,完善国企资金管理、债务风险防范、对外投资等方面管理办法,增强市属国企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
开展市场化经营。遵循市场化方向,鼓励市属国企探索资本市场,稳慎开展股权投资,立足我市产业链上下游,寻找业务突破口和新增长点;完成市属国企二级公司实体化运营、改造,力争市属国企营收增长25%以上,新增AA信用评级企业1家以上。
探索多元化合作。探索灵活多样的合作模式,允许条件成熟的市属国企放活经营权,提升市场核心竞争力;完善市场化激励机制,探索内部职工揭榜挂帅等方式,有效提升市属国企业务多元化经营水平。
聚力科学化用人。不拘一格选人用才,试行市场化选聘职业经理人制度,进一步拓宽国企选人用人渠道,力争引进主营业务人才10人以上,经营管理人员持有职称证书占比达60%以上。
(六)以财政质效保障发展全局。财政工作事关发展全局。必须构建科学高效的财政体制,统筹做好财政增收、优化支出、争取支持、债务接续各项工作,兜牢兜实“三保”底线,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抓开源促增收。培育税收增量,优化财源建设规划举措,培优扶强主体财源,加快培育新兴财源,发掘回引流失税源。盘活资产存量,进一步摸清家底,对闲置或低效的资产采取市场化方式进行经营,提升资产配置效率。提升管理质量,强化收入形势分析、预期管理、动态监测和研判调度,探索建立单位工作质效和财政绩效发放相匹配的管理制度,形成增收合力。
抓节支保运转。完善分配机制,严格落实零基预算管理要求,全力保障重点支出,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加强统筹力度,健全重点项目常态化监控、新增项目常态化申报、预算执行常态化清理机制,把更多资源、资金投向“自我造血”项目。优化支出结构,持续落实好增收节支措施,从严控制“三公”经费,继续压减一般性支出,习惯过紧日子,确保全市“三公”经费和行政经费较上年“只减不增”,力争民生支出占比保持在75%以上、一般性支出压减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