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强创新链。培育创新“点”,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深化产学研对接,建立高新技术企业滚动培育库,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争取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家以上,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投入增长20%以上。围绕产业“链”,每个战略性主导产业都要有创新链提供技术支撑,重点推进重汽集团技术发展中心海西分中心、竹产业研究院、石墨和石墨烯产业“一中心两平台”建设,努力打造国家级石墨烯应用研发检测服务中心。提升应用“面”,主动融入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国家区域战略,引进创新资源,依托金桥·永安新型碳材料产业协同发展中心、中关村科技园新材料产业基地、厦明火炬新材料产业园等合作平台,推动更多先进科技成果到我市孵化转化,以高端制造业带动整体创新水平提升。
优化生态链。从平台端入手,深化“一区多园”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各个特色专业片区标准厂房、污水处理、集中供热等基础配套设施,推进配套关联企业发展,全方位满足入园企业需求,实现工业产值增长10%以上。从要素端保障,完善能源配套,全力推进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加快永安-大田-德化输气管道等项目前期工作,满足企业用能需求;完善物流配套,加快闽中公铁联运物流产业园、佳云冷链物流等项目建设,支持网络货运平台做大做强,新增物流企业10家、运力3000吨以上;完善劳动力配套,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对接主导产业技能人才需求,加快三明技师学院、永安职业中专学校专业建设,支持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专升本工作,深化订单式培养模式;实施招才引智专项行动计划,力争引进产业人才团队2个、科技创新创业人才5人以上,为产业发展提供专业人才支撑。从服务端提升,理顺“管委会+公司”运营模式,加快永翔集团实体化运营,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当好入园企业发展“坚实靠山”,带动园区税收增长10%以上。
(二)以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动能。改革开放是永安发展的强大动力,必须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和更高水平开放良性互动。
强化项目支撑。紧扣政策谋项目,加强政策研究,动态管理项目储备库,重点围绕国家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三明与上海对口合作、三明与泉州对口协作等政策,积极争取中央及省级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项目,力争策划储备项目150个、总投资600亿元以上,其中亿元以上项目超70个。围绕产业抓招商,紧盯产业体系链条缺失环节、龙头企业、高新领域,依托竹产业、石墨和石墨烯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平台精准招商,力争全年新签约项目50个以上、总投资突破100亿元,签约转化落地开工率50%以上。跟踪服务促投资,完善重大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机制,紧紧围绕项目开(竣)工等关键节点,主动靠前服务,加快推进110个以上永安市重点项目建设,力争年度完成投资90亿元以上,开(竣)工项目80个以上;抓好17个省重点项目建设,力争年度完成投资30亿元以上。
抓实对口合作。构建大通道,围绕“永安所需、浦东所能”,建立交流考察、招商推介、产业合作、成效评估机制,推进浦永对口合作走深走实,争取谋划合作项目(事项)50个以上、总投资110亿元以上。对接大龙头,持续对接上汽集团、东方国际、上蔬集团等龙头企业,做精做优龙头企业带动,为永安实现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增强后劲。进入大市场,鼓励本地企业挖掘优势产品,进入上海市场供应链,争取5家企业与上海企业签约合作项目(事项)、总投资10亿元以上。共享大要素,以“产业+金融”双驱动,聚焦新型碳材料、新能源汽车、高端智能装备制造类项目等领域,积极吸引上海资本投资企业落地永安。搭建大平台,强化与金桥开发区合作,加快建设金桥·永安新型碳材料产业协同发展中心,打造新能源商用车研发平台,争取签约合作项目(事项)5个以上、总投资10亿元以上。
推进重点改革。深化林业改革,持续推进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省级碳中和试点县建设,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森林康养等产业,积极探索多元化制发林票,持续探索天然林收储改革试点,发展林业碳汇,建设林竹碳中和创新工程,促进林业发展、林农增收、林区繁荣。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力争通过“三甲”综合医院评审,加强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构建医防融合健康服务模式,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深化教育改革,深化“总校制”改革,巩固名校带新校、城乡教育共同体办学等成果,落实落细“双减”政策,完善职业教育“分类分层”育人机制,加快推动“三沙永”同城化区域教育评价改革试点工作。
做优营商环境。提升群众满意度,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推行“一窗通办”,提升“一网通办”“跨省通办”水平,“最多跑一趟”和“一趟不用跑”事项占比提高至99.9%,实现企业、群众“只进一扇门”“一站式办理”的政务体验,争取6月底前全面完成新政务服务中心迁建。提升政策覆盖面,加大实体经济资金投放力度,落实各级纾困政策,完善“免申即享”、资金直达企业等机制,力争全年投向实体经济新增贷款20亿元以上,全市新增贷款余额增长11%以上。提升服务执行力,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深入开展“三百”活动,顶格落实各级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政策,完善领导干部挂钩联系企业制度,健全政商恳谈会、政银企对接机制,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三)以乡村振兴推动全面进步。乡村振兴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要加快建设产业兴旺、宜居宜业、农民受益的现代化农村,一体化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推动农业增效。打牢农业基础,持续抓好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整治,坚决扛起严格耕地保护和保障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全面落实耕地占补平衡、进出平衡等工作,新增耕地1200亩以上;实施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行承包地连片流转、适度规模经营,力争土地流转率35%以上,完成上级下达粮食播种面积、产量考核任务。打响品牌特色,推进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3212”工程,加强“五新”技术推广应用,提升黄椒、特早蜜、玉米、莴苣等特色品种种植优势,建设重点特色优势产业集群1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1个。打通市场渠道,加强农产品初加工、策划、包装和品牌建设,用好电商网络销售平台,推广直营销售模式,打造三明农产品永安集散地,争取特色现代农业产值增长3.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