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社会治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落实初信初访事项首办责任制、信访接待日、司法援助等制度,用心用情解决信访积案和群众合理合法诉求。健全完善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制度机制,营造见义勇为氛围,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严厉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等突出违法犯罪行为。强化安全生产重大风险和事故隐患排查整治,深入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固本强基工作,完成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实现县乡村三级互通。强化食品药品全链条监管,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加强非法集资、互联网金融等风险防范,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加快茶叶包装城重整续建,推动凤山家园全面交房;用好政策工具箱,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高质量完成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
改善生态质量。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强化大气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确保空气质量稳定达标;深化河湖长制,加快晋江防洪提升工程安溪段一期、参林水库等项目建设,治理河道16公里、水土流失3万亩,建设生态水系15公里,争创全国重点小流域综合治理提质增效项目县;扎实推进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加强危固废源头管控,不断提升危固废环境治理水平。推深做实林长制,推动林长制网格标准化建设全覆盖,建设2个林长制示范乡镇,造林绿化5000亩。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健全完善项目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积极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坚决抓好中央和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整改落实,全面加强涉电泳企业专项监督帮扶,全力推进矿山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以及生活污水收集能力提升;常态化开展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治。
五、突出科教引领,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
教育、科技、人才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也是安溪制胜未来的关键变量。我们将着力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为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筑牢强劲支撑。
提升教育品质。完善“大思政课”工作体系,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推进光德中学综合楼等6个扩容改薄项目建设,力促“乡村温馨校园”全覆盖,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推进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遴选培养一批名师、名班主任、名校长。深入推进“双减”工作,“一校一案”优化课后服务质量。完善校园安全联动工作机制,保障校园安全稳定和师生身心健康。扎实推进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支持福建农林大学安溪校区扩容提质,创建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持续抓好老年教育、继续教育、社区教育。
厚植科创沃土。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发展。加强与福建农林大学、黎明职业大学、中国农科院、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等高校、院所深度合作,聚焦县域特色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环节开展科研攻关;探索“两地双园”模式,建设飞地研发中心,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着力推动高企增量扩面,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5家以上;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政策,力争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20%。全面做好企业上市服务保障,支持中科三净等企业上市,新增上市后备企业3家以上。
打造人才高地。深耕人才“港湾计划”和“涌泉”行动,优化人才引聚政策,健全完善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深化“安溪人共答安溪题”暨乡贤人才“十个一”工作机制,组建高质量发展顾问团,成立安溪博士联盟,建立战略科技人才引进专班机制,靶向引进信息技术、光电半导体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引领产业发展升级。强化人才培育,开展“科技特派员+”活动,新增市级以上高层次人才300人以上。建成人才大厦,打造茶乡“引才聚才”地标。依托台湾人才协会、人才之家等载体,深化安台人才交流合作,吸引更多台湾高层次人才来安发展。
六、突出融合共促,进一步践行“三茶统筹”
茶,既是展示安溪城市形象的“金名片”,也是老百姓增收致富的“金叶子”。我们将坚持以融合为导向,着力稳一产、强二产、优三产,力争全县涉茶总产值突破400亿元。
聚焦品质提升。持续加强茶园生态提升、茶叶质量安全管控、传统制茶技艺回归、种质资源保护,建设高标准生态茶园5万亩;引导扶持茶企推进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线建设。开展制茶人才分级分类认定工作,加大安溪铁观音大师、名匠、工匠等产业人才培育。用好茶树良种资源,因茶制宜制作适合不同人群、不同口味的茶产品,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推广陈香型茶叶,进一步丰富茶产品供给。举办茶庄园、合作社、家庭农场、基地茶园管理及茶叶品质大赛,促进茶叶质量提升。
聚焦品牌打造。做好智纲智库战略策划方案成果转化,构建规范统一的安溪铁观音标识体系,统一品牌形象和宣传口径。办好“开茶节”等系列活动。加强区域公共品牌、乡镇特色品牌、企业个性品牌建设,集成打造产业品牌矩阵。加快安溪铁观音国际商标注册步伐,完成安溪本山、安溪梅占、安溪毛蟹、安溪大叶乌龙等特色品种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扎实推进安溪铁观音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创建。
聚焦市场拓展。深化品牌兴茶行动,“走出去”到福厦泉、北上广等风向标市场和茶叶传统销区开展拓市推广活动。实施安溪铁观音全球营销计划,组织企业参加欧美、东南亚、中东等国际茶展,加快拓展海外市场。强化茶叶电商地理标志管理,探索建立“授权第三方使用”管理办法。深入实施茶产业链提升行动,培育一批茶产业链关键环节标杆企业,壮大龙头企业群体。
聚焦生态构建。推进中国福茶数字科创园建设,扶持“百茶”供应链、仓储、物流等业态发展,与天猫、京东等头部电商共建产地仓,加快打造中国茶叶的集散加工中心。举办“中国茶都杯”安溪铁观音茶叶包装设计大赛等活动,扶持茶包装、茶机械行业发展;筹建安溪县茶产业金融结算中心。深入开展茶史迹调查,启动《安溪茶史》《安溪茶志》编撰工作,加快安溪茶叶博物馆、中国安溪铁观音双世遗展示馆规划建设,推动情景剧《铁观音》常态化演出,不断提升“双世遗”影响力。与大院大所合作共建国际乌龙茶产业科技创新联盟等平台,加强涉茶课题研究,进一步做强茶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