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优质服务保障产业发展。调整完善城市经济“1+N”产业政策,加快发展研发、设计、咨询、专利等生产性服务业,健康、育幼、新业态新消费等生活性服务业,小试中试、总装集成等新型工业用地项目,全年新增“四上”企业65家以上。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减税降费、金融支持等各项惠企政策,降低各类要素成本,增强企业发展信心。建立区、街道两级挂包服务机制,覆盖全区428家“四上”企业、申报入库企业、重点税源企业、重点金融单位,致力于“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的亲清有为,真正用干部“辛苦指数”换来企业“发展指数”。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持续打响“润州请你”“润州明月夜”系列主题消费活动,策划推动电商直播节等品牌活动,促进商业零售、住宿、餐饮等接触型消费加快恢复和文旅消费提质扩容,大力发展养老托育、医疗健康等服务消费,培育发展即时零售、首店经济等消费新模式,加快提振住房消费“景气指数”,把老百姓的消费意愿激发出来。深化“放管服”改革,出台优化营商环境“润十条”,丰富“马上就办”“全程代办”服务内涵,持续减环节、缩流程、降负担、提效率,让“润州最滋润”再添新成色。
(三)聚焦精细建管,在塑造城市品质上争先奋进。树立经营理念,以绣花之功涵养城市之韵,更高水平建设宜居主城。
高效率推进城市建设。以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实施城建项目14个,完成年度投资13.5亿元。认真谋划片区开发,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做好三茅宫和南山东入口片区整体开发方案编制,加强城市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研究和管控,科学布局道路管网、商业设施、教育医疗、生态绿化等配套,让自然山水走进城市、融入肌理,把最美空间科学留白、交给市民。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加强与央国企合作,“留改拆”有机改造,破题启动片区城市更新项目。保质保量完成运河路、鱼巷等9个片区、16.62万平方米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分类施策推进危房解危工作,有序开展既有建筑安全隐患排查整治。高标准做好背街小巷、道路街景等提升改造,匠心布局小微绿地、口袋公园、文化小品,让城市拥有可聆听的故事、可感知的温度、可安放的生活。接续推进宝盖山滑坡地质灾害治理项目,新建宝盖山体育公园。完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成果,加强与“十四五”规划、区域发展规划等有机衔接,不断优化功能布局。加快长林路、朱方路、庄泉路等道路改造建设,进一步畅通城市交通“内循环”。
高标准加强城市管理。实施文明城市长效管理三年提升行动,紧盯“六大周边”[10],开展专项治理,打造一批干净整洁有序的文明街巷,提高城市精管善治能力。高效运用“智慧城管”平台,完成138个社区子网格基础数据入库,提升智能化管理水平。实施物业管理三年提升行动,探索开展“联合执法进小区”,推动物业服务专业化、标准化、优质化,彰显“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内在价值,积极争创省级宜居示范居住区。统筹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提升固体废物综合管理水平。大力推进垃圾分类和减量化工作,创成省级达标小区30个以上。加强违法违规用地整改,实现存量全面清零;遏制违法占用耕地建设行为,确保零新增。
高水平守牢生态屏障。全力做好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后半篇文章”,确保完成年度整改任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开展“五大专项行动”,确保PM2.5平均浓度、空气优良天数比率、国省考断面和饮用水源水质等生态环境指标持续向好。坚定不移打好“十年禁渔”持久战,系统推进长江、太湖双流域排污口整治。深化“河长+断面长”制管理,动态消除城市劣V类水体,年内完成平政桥泵站等3个片区、6.98平方公里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达标区建设。创成国家级节水型社会达标县(区)。巩固“散乱污”整治成效,构建绿色低碳发展生态,全年规上工业能耗同比下降5%。
(四)办好暖心实事,在增进民生福祉上争先奋进。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办好群众急难愁盼的“头等大事”和“关键小事”,建设一个更有温度的润州。
精细化加强民生保障。持续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引导新业态灵活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主动参保,推进社保扩面3300人以上。聚焦“一老一小”,优化养老服务供给和儿童权益保障,开展空巢独居老人和留守儿童全覆盖关爱巡访,新建3A级、2A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各1家,扩大政府购买服务覆盖面。统筹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和退役军人、妇女权益保障体系建设,加强特困群体动态监测,稳步提高城乡低保、社会救助、抚恤优待等标准。持续夯实住房保障工作基础,满足住房困难群众多层次多样化住房需求。
多元化促进共同富裕。发挥“零工市场”载体作用,加强岗位开拓和供需对接,推动服务业灵活用工日趋规范。持续做好稳岗就业,推动“一人一策”帮扶走深走实,新增城镇就业5800人以上、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600人以上,引导自主创业1200人以上。深入推进中等收入群体壮大行动,让更多人民群众通过辛勤劳动迈入中等收入群体。深化校地、校企合作,新增各类专业技术人才800人以上,组织招聘交流活动15场。强化农村“三资”管理,持续推进村集体经济发展改革,稳步提升股份经济合作社集体资产、股份分红,让群众共享更多发展红利。
均衡化供给公共服务。扎实推进为民办实事项目,努力把“民生工程”办成“民心工程”。深入落实义务教育“双减”政策,深化教育集团化办学,义务教育水平居全市第一方阵。优化普惠学前教育资源,争创省、市优质幼儿园3所以上。加快卫生体制和绩效分配改革,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组团式特色化发展,致力打造润州名医、名科、名中心。完成官塘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迁建和中医馆提升工程,持续提升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大力发展云端展览、数字演艺等线上文化新体验和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等线下文化新场景。加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更新和新建全民健身路径15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