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主导产业特色还不鲜明,产业壁垒不够高、品牌影响力不够强,代表性的龙头企业和上市企业数量仍然偏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不够高,亩均产出贡献与先进开发区相比差距明显;城市能级、建设品质和管理能力有待提升,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与群众期盼相比还有差距,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还不足;安全生产、生态环境、社会治理、信访稳定等基础性工作还有一些短板漏洞,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需要持续巩固。对此,我们将在下一步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予以解决。
二、2023年工作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新北区面向下一个三十年阔步新征程、扬帆再启航之年,做好政府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意义。今年常州将全力冲刺GDP万亿之城,新北区作为全市改革发展的“排头兵”,肩负着当好全市“532”发展战略主力军的重大政治责任,在万亿之城的进军道路上,我们必须勇挑大梁、多作贡献。刚刚结束的区委五届五次全会,对2023年的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号召全区上下要自觉以党的二十大精神定向领航,奋进新征程、再创新辉煌,我们要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落实好各项重点工作和任务。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落实省委十四届三次全会、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会和区委五届五次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全力当好全市“532”发展战略主力军,聚力推进“三大工程”,打造“六张高新名片”,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北华章。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左右,规上工业产值增长10%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左右,实际到账外资和进出口总额保持稳定,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与地区生产总值增幅基本同步,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持续下降,主要污染物减排、单位GDP能耗下降率、大气和水环境质量完成市下达任务。
三、2023年重点工作
围绕今年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重点做好七个方面工作:
(一)以转型升级为主攻方向,更高质量提升发展质效。
1.全力做好项目文章。抢抓“碳达峰、碳中和”等重大战略机遇,前瞻布局未来产业风口,主动参与产业格局重塑,瞄准产业链、供应链、产品链关键领域和重要环节,招引一批高产出、高带动、低消耗项目,力争全年招引总投资超10亿元或1亿美元产业项目超7个,优质项目总数超100个,其中服务业项目不低于30个、精品外资项目不低于20个。进一步提升重大项目服务保障水平,优化完善“招推服”一体化工作机制,全面推行“拿地即开工”,完成区级以上重点项目年度投资超350亿元。推动重大产业项目产能加快释放,确保比亚迪二期年内竣工投产,合全药业研发中心、美敦力康辉科技园等项目完成主体施工。
2.全力打造产业地标。围绕全市打造“国际化智造名城”、“新能源之都”机遇,构筑产业发展高地,全力建设全省首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以链式发展提升集群效应,深耕“两特三新一智能”主导产业,擦亮“链上有约•邻里配套”产业沙龙品牌,助推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产值迈上千亿台阶、新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产值突破500亿元。以培育龙头带动产业跃升,持续开展“1115”大企业培育攻坚行动,精准描绘企业“上台阶”时间表,力争全年新增百亿级企业1家、50亿级企业1家、30亿级企业2家、10亿级企业5家。以练好内功提升竞争能力,力争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总数跨过100家大关,完成700家企业“智改数转”免费诊断,新增市级以上智能车间(工厂)15家以上、现代服务业重点示范园区(企业)8家以上。以资本赋能激活发展潜力,充分挖掘后备上市资源,力争新增上市企业不少于4家,不断拓宽“金融助企”渠道,依托龙城金谷(北区),更好发挥产业基金引导撬动作用,实现进驻基金规模突破100亿元。
3.全力盘活要素资源。围绕“四个一万亩”目标,持续优化要素供给,进一步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积极拓展发展空间,加快滨开区、龙江路西侧“两个一万亩”产业园建设,推动“工业上楼”应上尽上,新增高品质、高利用率产业载体不低于90万平方米,定期梳理更新“369”可用工业地块和优质厂房资源,形成用地需求、资源供给两张清单,建成全区存量资源供需平台。全力挖掘存量效能,坚持以“亩均论英雄”,推广应用“4+13”工业企业综合评价体系,划定重点增效区域,启动开展老旧工业园区更新改造,确保全年整治提升“危污乱散低”企业不低于2700家,到“十四五”末提质增效工业用地超一万亩、亩均税收实现翻番。打通现状集体工业土地合法入市渠道,开展服务业项目使用存量工业建筑准入试点,力争到“十四五”末累计完成超一万亩集体土地入市。
(二)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更高质量激发创新活力。
1.更大力度壮大创新主体。瞄准“三高一资”项目,加大分级培育力度,形成以领军型创新企业为龙头、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众多科技型中小企业为支撑的创新型企业集群,力争全年净增高企150家、新增科小企业150家。夯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引导企业“揭榜挂帅”,攻关破解一批创新链关键“卡脖子”技术,形成一批产业链关键“硬科技”产品,实施5000万元以上科技成果转化项目8个,新增省级企业研发机构20家,共建联合创新中心2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