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持续主攻转型升级,力促产业提效
产业是发展之本、兴县之要。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产业上,推动宁都工业倍增升级、农业扬优成势、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
加速壮大新型工业。将招商兴工作为全年中心工作、头等大事,紧紧围绕我县资源禀赋、优势产业、重点企业,强产业、筑平台、扩开放,盘活存量、激活增量,推动工业经济倍增升级。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深化与深圳对口合作,推动合作向更深层次、更高领域迈进。深入实施招大引强大会战,聚焦“1+2+N”产业,创新实施市场化招商、产业链招商、资源化招商,继续实行“大兵团”招商,深入开展“赛马比拼”,主动走出去、请进来,着力引进一批与我县主导产业关联紧密、财税贡献高、产业集聚强的头部企业、链主项目。力争引进重大项目50个以上、“5020”项目10个以上,实际引进内资突破100亿元、利用外资突破5000万美元。建设更高质量的园区平台。完成“一园三区”等专项规划,启动新一轮扩区调区,推进产城、产教、产研有效融合。实施宁都大道沿线征地拆迁和园区棚改,推进园区存量用地、空置厂房清理和“腾笼换鸟”,着力解决“园中村”“村中园”问题。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全线打通长胜路、易富路、鸿业路、竹笮路,开工建设新中胜产业园10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污水处理管网等项目,启动第六人民医院、公租房、物流园、商务酒店、商业街区建设,打造高品质融合示范区。建成投用黄陂、田头工业小区,启动建设青塘新材料产业园,形成“一园多区”联动发展格局。打造更高层次的产业集群。轻纺服装产业向智能化、品牌化发展,重点推进名创体育、登禄服饰等企业扩能增资,推动成功服饰、浪峰服饰、皮皮熊童装等项目建设,加快培育面辅料市场,做大做强首位产业。抢抓锂电新材料产业“风口”,积极融入全市千亿锂电产业集群,按照“矿配应用端、优先中高端、完善产业链”思路,大力推进产业全链式发展。推动赣锋锂业、钛时代、汉格新能源等企业提质增效,纬景储能、永电新能源等项目加快建设,争取洽谈引进曜灵时代、孚能科技等百亿项目,力争用3年时间形成500亿元营业收入产业集群,打造锂电新材料产业发展新高地。电子信息产业重点支持赣能电子、竣昌科技、艾特米科技等企业达产达标,加快建设广德科技智能电气设备产业园、港瑞科技等项目,打造智能终端产业链条。“双向”发力抓食品产业,深加工产业重点推动蒙天乳业做大做强,推进东方希望、温氏乳业等项目落地投产,延长产业链条,形成多业态发展格局;预制菜产业重点支持晟阳餐饮扩产增效,引进10家以上关联企业,高标准建设预制菜为主的食品产业园,全力推进宁都预制菜赣州“核心圈”建设,制定产业规划,建设研发中心,建立标准体系,打响“宁都预制菜”品牌,抢占未来万亿级预制菜市场“新赛道”,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打造全国预制菜产业示范县。
加速发展现代农业。筑牢粮食安全防线,开展“吨粮田”创建,严防“割青毁粮”,稳定粮食播种面积100万亩、产量40万吨以上。加强耕地保护,大力推进“旱改水”土地整治,新增水田5000亩,完成7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实施农业产业化发展三年行动,推进特色产业加快发展。推动设施蔬菜向规模化、产业化转型升级,新建3000亩基地、总面积达到6万亩、产量30万吨以上,建设洛口、黄陂、东山坝等北部千亩集中连片设施蔬菜产业带。统筹推进产销融合、品牌提升、技能培训,推动“传统农民”向“职业菜农”转变、“生鲜菜”向“预制菜”转变、“种菜”向“卖菜”转变。推动脐橙产业向标准化、生态化提质增效,统防统治抓好柑橘黄龙病防控,新增标准化脐橙基地1万亩、总面积达30万亩、总产量20万吨以上。推动黄鸡产业向工业化、商品化蓄势赋能,年出笼稳定在1亿羽以上,加强宁都黄鸡原种保护,启动宁都黄鸡原种场易址新建,建设黄鸡标准化养殖基地、黄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黄鸡屠宰深加工、江西供销(宁都)冷链产业园等项目,实现以售卖活禽为主,逐步向冰鲜禽和预制加工食品过渡。大力实施“村播”工程,支持发展直播带货、社区团购,打通农产品进入大市场关键环节。加快农业基地建设,培育一批具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力争建设富硒农产品示范基地10个以上、粤港澳农产品供应基地10个以上,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深入实施商贸消费升级行动,出台支持商贸消费政策措施,举办一批主题购物节、“宁厨”美食节等“消费季”活动,推动消费加快回暖。建设一批高品质特色商业街区,建成投用州城文化街,完成龙溪湾商业街、美食街、东方名城夜色街改造升级。实施一系列“文旅+”项目,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全力构建以“翠微峰为龙头,以红色研学、休闲民宿为两翼”的文旅融合新格局,推进翠微峰创建国家5A级景区,加快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纪念馆、宁都起义纪念馆创建国家4A级景区项目建设,建成少共国际师红色研学教育基地,启动县委党校二期、五星级酒店、森林酒店、温泉康养、“四馆一中心”④建设。大力推进书香宁都建设,深化“全民阅读”形式和内涵。精心举办全民健身运动会、少共国际师成立90周年、魏禧诞辰400周年等系列活动,加快恢复文旅消费活力。
(二)持续建设美丽家园,力促城乡提质
坚持城乡互动、协调共生,同步推进乡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打造颜值更高、功能更优、设施更全、环境更美的幸福家园。
建设和美乡村。以推动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为统揽,立足“常态、常效、常用”,坚持“以房为主、以路为线”,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动乡村旧貌换新颜。坚持示范引领。纵深推进“3+X”示范点建设,以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幸福河湖建设为载体,按照“十村示范、百村整治”思路,再建10个县级示范点、50个乡村振兴示范点、10个“水美乡村”示范点、30个乡镇“自选点”,形成主水系、主道路、主风貌、主树种为特点的美丽圩镇,打造一批美丽乡村示范区、示范带。同时,统筹抓好东龙、朗际、旸霁等传统村落保护,保持古村落的古韵传承,把乡村建设得更有品位。坚持基础先行。加快补齐农村交通、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短板,建设450公里“四好农村路”,创建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推进农村饮水提档升级、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基本实现25户以上自然村路灯全覆盖,5G信号基本覆盖重点行政村,把乡村建设得更加宜居。坚持环境提升。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重点推进“两线两路”⑤综合整治,统筹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垃圾治理、污水处理、农房整治、村貌提升“一革命四行动”,新改建农村户厕4.5万个,推动乡村环卫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完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面消除农村黑臭水体,加强农房管控和风貌提升,把乡村建设得更加漂亮。坚持综合治理。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全面推广运用“积分制”“清单制”等乡村治理新模式,夯实乡村社会治理基础。持续推进移风易俗,着力整治农村游丧风、赌博风、高价彩礼风等不良风气,把乡村建设得更加文明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