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紧抓牢承办2023年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的有利机遇,深入实施文旅融合发展战略,奋力推动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办好一次会、兴旺一座城”。
精心筹办旅发大会。把承办好全市旅发大会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举全县之力办一场精彩、非凡、卓越的文旅盛会,持续唱响“隆平故里·情义德安”文旅品牌。突出项目引领,完成华夏阳光微电影小镇、义门陈文化产业园、隆平故里、九仙岭森林宾馆、博阳河景区改造提升等文旅项目建设,北四路东延新建工程建成通车。完善旅游要素,开发一批德安文创IP、特色农产品和旅游精品主线路,创建省级文旅夜间消费聚集区,全面提升“吃住行游购娱”体验感。
发展壮大旅游产业。坚持把发展旅游作为提升县域经济的新兴产业来抓,力争全年旅游接待人数突破6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60亿元,旅游综合增加值贡献率占全县GDP比重超过15%。坚持项目化推进,全力招引一批重大文旅项目。推进文华古镇、礼境田园综合体项目开工建设,渊明故里、万家岭专线公路改造提升。坚持数字化提升,聚焦数字经济“智慧旅游”赛道,力争建设Ⅱ级智慧景区1个,实现所有景区智慧化服务全覆盖。
构建全域旅游格局。整合全县旅游资源,通过以点串线带面,推动景区旅游、城区旅游、乡村旅游一体协调发展,创成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争创江西旅游名县、省级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推进品牌提升,华夏阳光微电影小镇创建国家4A级景区。推进融合发展,大力推动“旅游+数字”“旅游+工业”“农业+旅游”,不断丰富研学游、红色游、生态游等旅游业态。
三、坚持以“长治”求“长效”,汇聚绿色发展新动能
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扎实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文章,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德安。
加力污染防治攻坚。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八大标志性战役28个专项行动”。全面推进“四尘三烟三气”治理,加强工业废气治理和秸秆焚烧管控,让天更蓝。深化河长制,加快推进博阳河“幸福河湖”建设,持续开展饮用水安全保障提升、工业园区及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城区黑臭水体及入河排污口整治等专项行动,积极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木环中型水库新建及红桥水库扩容工程,确保饮用水水源水质100%达标、地表水环境质量保持Ⅲ类标准以上,让水更清。加强土壤污染源头管控,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化,建立健全危险废物“五全”体系,完成磨溪易家湾洗金点治理,让土更净。
加快节能降碳改造。处理好发展与减碳关系,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坚持源头减碳,严格落实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要求,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推进过程降碳,鼓励企业实施节能技术改造,打造一批绿色工厂、绿色车间;推动丰林工业新区“五统一”项目高效利用,推进高新区循环化改造。加快能源替碳,深入推进全国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和全市可再生能源综合开发试点,力争屋顶光伏装机规模达到100兆瓦以上;积极推广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辆使用,新建充电桩70个。倡导生活低碳,推进质量基础设施和标准化服务体系,完善绿色产品标识管理制度;持续推进公共机构节能,打造绿色低碳机关、校园、社区。
加强生态系统保护。推进美丽江西“德安样板”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创成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县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省级实践创新基地。加强森林生态修复,打造林长制升级版,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开展国土绿化、森林质量提升等行动,大力推进天宝矿业、万年青创建绿色矿山;深入推进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五年攻坚行动,确保疫情发生面积和疫情村个数实现“双下降”。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巩固提升长江和鄱阳湖流域重点水域禁捕退捕成果,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强化外来物种管控。加强生态保护监管,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和监测体系,持续推进各类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
四、坚持以“先行”争“先进”,塑造改革开放新优势
坚持解放思想、对标先进、勇立潮头,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坚定不移扩大开放,以改革大攻坚、创新大驱动、开放大提升推动发展大跨越。
深化改革优环境。深入推进优化营商环境“一号改革工程”,对标一流、主动担当、真情服务,争创全省营商环境十强县。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大力推进营商环境、国资国企、民生保障等十大改革攻坚行动,形成一批叫得响、有影响力的德安改革品牌。提升政务服务效能,组建行政审批局,建成新政务服务大厅,深化“受审分离”改革,推出更多“一件事一次办”事项,真正让企业群众办事“进一门、到一窗、跑一次”即可“办成事”。精准实施企业帮扶,坚持“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理念,用好用活线上“安心云”、线下“安心谈”平台,实现各类营商惠企政策一键通达,常态化机制化推进企业诉求收集办理,切实增强企业获得感。
科技创新促发展。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壮大创新主体,持续开展全社会研发投入和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双强攻”行动,力争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增长30%以上,有研发活动企业突破10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0家以上。增强创新平台,实施科技创新平台载体扩量提质增效工程,培育一批省、市“揭榜挂帅”和重点研发项目,力争打造省级平台载体2个以上、市级平台载体7个以上,科创中心、蒲亭数字经济孵化园争创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聚引创新人才,实施积极有效的人才政策,加大高端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引进培养,持续推动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建设。优化创新生态,完善科技创新激励体系,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金融支持力度,力争“科贷通”贷款余额增长40%以上,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3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