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着力扩大有效投资,在夯实经济基础中稳健前行
坚持项目带动,挖掘消费潜力,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充分发挥投资“压舱石”“助推器”和消费的基础性作用。
持续抓实项目建设。加速项目建设,继续加快南昌轨道交通产业园、万吉物流枢纽基地、昌联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续建项目建设,全力配合推进昌九客专、赣抚尾闾、G320改道等省市重大重点项目建设。加力项目谋划,紧扣中央、省、市、区“十四五”规划,在基础设施、生态建设、教育卫生等领域精心谋划项目,计划安排年度重大重点项目239个,年度投资400亿元以上。加快项目前期,全力以赴抓要素、强保障,推进审批流程应减尽减、审批系统应联尽联、审批事项应合尽合,加速完善各项开工前置条件。加强资金统筹,用足用好中央预算类投资、地方专项债和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积极争取中长期贷款等资金。加快引进一批社会投资项目落地建设,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持续拉动内需消费。深入实施商贸消费提质扩容三年行动,全面巩固消费市场回升势头,力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200亿元,新增限上企业45家。加快引进中高端餐饮服务、酒店住宿及头部零售企业,丰富消费业态,推进商业服务综合体品质提升,力争引进1家五星级酒店。持续推进乡镇商贸服务中心、村级便民商店建设改造,打造3个“三星级”以上城区农贸市场。围绕重点节假日和消费热点,鼓励引导汽车、家电、商超百货等零售企业促销让利。做好省市级电商示范企业创建,力争全年网络零售额达到30亿元以上,市级以上电商示范企业达5家。
持续培育市场主体。激活市场活力和创造力,培育新型个体工商业态,鼓励网络主播、网约车、灵活用工等从业人员办理个体工商户,力争全年净增市场主体1.5万户。支持各类企业稳岗生产、恢复产能,引进一批物业服务、现代物流、培训康养等经营企业,推动规模较大、主营业务收入较多的个体工商户转型为企业。做好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实施“小升规”企业帮扶,力争新增“五上”企业取得新突破。厚植市场主体发展土壤,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减少对企业的干扰,推行“一照多址”改革,持续简化个体工商户登记程序。
(二)着力抢占发展赛道,在产业转型升级中开创新局
坚持产业优化升级,深入实施新一轮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提升,促进园区融合发展,打造高质量发展的“硬脊梁”。
推动先进制造业固本拓新。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区战略,持续做大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首位度,巩固提升装备制造、绿色食品特色产业,力争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达到600亿元。拓展新能源、电子信息、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发展赛道,以天臣新能源储能电池、钠创新能源正极材料生产基地等项目建设为引爆点,加快新能源产业布局。深入推进数字经济“一号发展工程”,依托中至数据、工控云创港、科骏VR科创城、九望新城数字经济产业园等平台,打造一条地铁沿线数字经济带。深入实施“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线”工程,引导林恩茶业、江西五十铃等企业全产业链数字化建设,培育3个“5G+工业互联网”应用项目和企业,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赋能。
推动工业园区融合出彩。做大做强经济主战场,持续优化新建经开区产城规划和功能布局,推动工业一区、望城新区、九望片区“三区协同发展”。工业一区加快“退二进三”11,注入优质企业,以产业发展带动人口集聚,同步拓展商贸服务新业态,推动与中心城区融合发展。望城新区启动罕王路等9条道路建设,加快璜溪大道等5条主干道改造,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推动园区形象整体提升;完善幼儿园到高中一贯制教育配套,加速休闲娱乐、体育文化、餐饮购物等服务供给,全面提升园区承载力和吸引力。九望片区科学谋划片区功能和产业布局,融入南昌未来科学城概念规划,打造经济发展新高地。深入开展低效用地盘活和批而未用土地消化,力争清退低效企业6家,收储土地400余亩,转型升级企业10家。
推动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加快发展“总部经济”12“楼宇经济”13,重点引进国内大型企业集团来区设立区域总部、营运中心、结算中心。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持续推动西部物流园规划建设;引进4S店、建材、金融外包等多业态入驻,推动鑫润物流园建设扩规升级;加速仓储供应链一体化发展,培育一批以连锁经营为代表、线上线下互动、城乡相互促进的现代流通企业。加快发展金融保险、研发设计、人力资源、法律会计、信息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健康、家政、物业、租赁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水平。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力争引进银行不少于1家,企业股改2家;持续开展政银企合作对接,提升金融助企纾困质效,不断强化金融支撑。
(三)着力改革开放创新,在挖掘发展潜能中孕育新机
坚持以改革破壁垒、以创新添动力、以开放拓空间,提升塑造变革的能力,增创发展新优势。
改革向深度拓展。深入推进优化营商环境“一号改革工程”,深化“最多跑一次”“办事不见面”“拿地即开工”等政务服务改革;落实简政放权,推进“一站式”审批服务;开展“周末亲清行”常态化联系帮扶企业活动,采取“三请”14方式,努力构建“亲而有度 清而有为”新型政商关系。加快推进政府融资平台优化升级,通过兼并整合、产权确权、资产盘活等方式,提升国有企业盈利能力,力争AA+主体信用评级企业不少于1家。细化宅基地审批监管,推进全区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持续做好土地、林地流转工作。继续深化财税体制、人才发展、医药卫生、市域社会治理等体制机制改革攻坚,不断释放发展活力。
创新向广度延伸。引导企业加大科研投入,推动年营收3亿元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开展优质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梯次培育行动,新增创新型中小企业50家以上、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5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115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5家以上。加快科技成果运用,申请发明专利180件、转换科技成果15件、实现技术合同交易额7.5亿元以上。强化创新人才引育,完善高端人才奖励机制,加大住房、教育、社会保障等政策倾斜,搭建校企人才输送通道,不断吸引高端人才为新建发展蓄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