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优存量、扩增量,加快动能转换。5个省优选和22个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64亿元,70个技改项目完成投资68.5亿元。新增“四上”企业83家、高新技术企业24家,新发展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引进市外投资72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640万美元。
二是补短板、强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区文体中心演艺场馆完成基础建设,区科创中心主体封顶。完成外环路改造19.8公里,改造提升朝阳路等7条城区道路。完成11万平方米老旧小区改造。拆违拆临19.3万平方米,完成17条道路外立面整治。硬化村内道路20余万平方米。
三是重保护、严治理,优化生态环境。开展突出环境问题专项整治,中央和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得到有效整改。推进工业污染、钢渣堆场等领域整治,关停4座转炉、5座1080立方米高炉,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同比改善14.6%,蓝天白云渐成常态。启动大汶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干流整治全线展开。完成城区山体保护与控制规划编制。顺利通过省级县域节水型社会评估验收。
四是防风险、守底线,维护安全稳定。严格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抓好医疗机构、冷链物流等重点场所和人员管控,接种新冠病毒疫苗66.9万剂次,覆盖26.4万余人。深入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行动,做好“全行业、全领域”安全生产下沉检查,严厉打击安全生产领域违法违规行为,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62.5%、72.7%。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创建为省食品安全区。
五是办实事、解难题,持续改善民生。新增城镇就业2700人,各类保险扩面3060人。启动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建设,新建农村幸福院75处。完成25所学校消防改造,统筹推进软硬件建设,加强与省会名校交流合作,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莱芜四中高考本科上线率达到81.2%。区中医医院加快建设,辛庄卫生院完成改造,建成7个中心村卫生室,创建为省级健康促进区。
各位代表,以上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得益于区人大、区政协和社会各界的监督支持,得益于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辛勤工作在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干部群众,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钢城发展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致以崇高的敬意!
工作中,我们还有不少短板弱项,主要表现在:经济体量不大,综合实力不强,创新活力不足,发展的整体竞争力较弱;产业结构不协调,工业“一钢独大”,服务业发展不充分,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人才、资金、土地等要素制约依然突出,生态环保任务较为繁重;城市功能配套不完善,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不高;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保障能力不强;政府部门部分干部能力素质、工作作风与形势任务不相适应,等等。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强化措施,努力解决。
二、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区第一次党代会描绘了我区未来五年的宏伟蓝图,为我们做好政府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落实区第一次党代会精神,按照区委“1364”工作思路,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打赢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生态环保、民生保障六大攻坚战为重点,提升境界、争先创优,崇尚实干、狠抓落实,打造东强战略智造先导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引领区、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省会经济圈“鲁中会客厅”,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高品质美丽钢城,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建设作出钢城贡献。
工作目标是:
——经济发展高质量。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综合考核进入全市区县第一方阵。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亿元、年均增长8%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2021年翻一番,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突破1500亿元、增加值力争达到30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45%左右,“四新”经济增加值占比达到48%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50%左右,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0%以上。争创全国工业百强区、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进区。
——城市建设高能级。功能布局不断优化,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管理水平持续提升,短板弱项逐步补齐,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7%左右。高铁新区活力迸发,打造成区域交通大枢纽、现代服务业集聚地、品质生活居住区。城市更新有序开展,城中村、老旧小区改造全面推进,加快对外互联通道建设,城市更加宜居宜业宜游,综合能级显著提升。
——乡村振兴高标准。农业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都市精致农业做优,一二三产业实现融合发展,粮食综合产能保持在5000万斤以上。乡村建设行动取得重大成效,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乡村整治实现全覆盖,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村集体收入全部达到10万元。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生态保护高水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优良天数达到300天以上,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完成大汶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全面消除劣五类水体,雨污分流、水库塘坝完成治理,实现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和污水应治尽治,基本完成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万元GDP能耗降低19%以上,再生水利用率达到50%以上。争创全国节水型城市典范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生态环境质量位居全市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