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注重办实事、惠民生,各项事业齐头并进。坚持优先保障民生,全年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0%以上,28个为民办实事项目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教育事业优先发展。成立奖教助学促进会,筹集资金1120万元,发放奖教助学金138万元,新增省特级教师1人、市级优秀教师83人,尊师重教正向激励得到加强。十二年一贯制的龙海一中南太武学校正式启用,区直机关幼儿园等15个教育项目竣工投用,新增学位7230个。医疗服务日益提升。市第二医院三期项目加快建设,城市核酸检测基地投入使用,榜山卫生院通过省级社区医院建设验收,紫泥卫生院入选“省精品中医馆”,海澄、港尾卫生院新院区竣工验收,双第中医馆建成投用,全区医疗服务能力经受住新冠疫情历史考验。社会保障更加充分。加强低保户、孤儿及残疾人、库区移民、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保障,开展低收入群体就业帮扶,落实各类补助保障资金6750万元,新增城镇就业人数4580人,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从每月659元提高到815元。卓岐村获评“2022年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
(五)注重抗疫情、防风险,社会发展更加安全。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统筹发展和安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众志成城防抗新冠疫情。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建立健全疫情防控应急指挥系统,充分调动各方资源,科学调度、精准防控,紧紧依靠全区人民力量,铸造龙海抗击疫情铁的防线,全区未发生聚集性疫情,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龙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精准施策抵御经济风险。全面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扎实开展“千名干部挂千企”帮扶活动,为企业办理留抵退税10.1亿元,兑现企业奖补资金6475万元;设立“12·8企业家活动日”,授予企业功勋奖、荣誉奖和贡献奖14家,表彰“亩均论英雄”标杆企业93家,旗帜鲜明为企业站台、为企业家撑腰;促进10家银行和186家企业达成意向性贷款20亿元以上,帮助企业暖冬渡难。强化政府债务管理,再融资债券同比提高10个百分点,高出全省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政府债务资金使用效益明显提升。“保交楼”工作加快落实,顺利化解泰禾白塘湾、闽南院子等房地产领域风险隐患。多措并举加强社会治理。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向好;深化平安龙海建设,持续开展扫黑除恶斗争,深入化解信访矛盾,持续强化食品药品监管,扎实推进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有效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连续七届获得“省级双拥模范城”称号。
一年来,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政府机关效能进一步提高,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办结率100%,政府决策法治化、民主化、科学化水平不断提升,干部干事创业精气神更加饱满。与此同时,妇女儿童、青少年、残疾人、退役军人、国防动员、双拥共建、红十字会、工会、外事、海防、新闻、档案、物价、气象、防震减灾等工作取得新成效,老区苏区、山海协作、援藏援疆援宁工作扎实开展。
过去一年成绩来之不易,主要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区人大、政协的有效监督和大力支持,得益于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同舟共济、奋勇拼搏。在此,我谨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向全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工商联,向无党派人士、离退休老同志,向支持服务龙海发展的驻军官兵、驻龙海单位,向为龙海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企业家、建设者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同时,向日夜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全体人员致以崇高的敬意,向理解支持并积极参与疫情防控的父老乡亲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发展道路上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增长仍然不快,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产业转型升级成效不够明显,高质量发展动能不足;财政收支矛盾更加突出,依然处于“紧平衡”状态;人民群众获得感与期盼还有差距;政府机关效能有待提高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扎实做好2023年工作
202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做好明年各项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意义深远。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紧扣“四个更大”重要要求,深入开展“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提升年”活动,深入实施“工业强区、港城兴区、生态立区”发展战略,致力发展实体经济,致力区域协调发展,致力推进乡村振兴,致力生态文明建设,致力增进民生福祉,致力深化改革创新,全方位推进龙海高质量发展,为漳州建设现代化滨海城市贡献力量。
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9%,规模工业总产值增长9.3%,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9%,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5.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增长7%,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外贸进出口增长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5%,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和8.1%,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一)突出工业提速提效,高质量发展实体经济
加快产业集聚。坚持“抓龙头、铸链条、促升级”,着力打造千百亿级产业集群,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健康食品产业转型升级,加强企业品牌建设,扶持绿新、海新等龙头企业加速发展,助力新兴“食品五小龙”扩产增效,引导企业向冻干食品、预制菜等新赛道发展,建立行业协会供应集采机制,提高中小微企业市场竞争力。促进能源产业绿色发展,构建冷能梯次利用、热电高效利用和海水循环利用的能源综合利用体系,支持华阳电业、福能风电等企业提级发展,推进漳州LNG项目一期投产、二期投建,着力导入杭氧冷能空分、东方海水提钾等延链补链项目,打造国内重要冷热电联供示范基地。壮大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规模,引进新能源汽车“三电”和核心零部件等配套项目落地集聚,推动金龙客车一期量产、海山电动集装箱堆高机投产,加快立圣丰纺织、远荣智能制造、正新橡胶三期二阶段等项目开工建设,促进装备制造产业链条向两头延伸。加大建筑业政策扶持,做大做强泷澄、禹澄等龙头企业,培育一批资质建筑业企业,力争装配式钢结构绿色建筑产业基地竣工投用,鼓励企业培优创新,打造“鲁班奖”精品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