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漳台融合发展。持续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坚持以通促融,实施新一轮漳台产业合作计划,推进石油化工、机械装备、精致农业等重点产业深度融合,争创两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坚持以惠促融,积极推进“台湾小镇”和台湾青年就业创业基地建设,持续优化涉台营商环境,吸引更多台湾青年来漳实习就业创业,不断增强台胞台商获得感,打造两岸“家乡化”服务引领区。坚持以情促融,加大对台交流基地建设力度,加强宗亲、乡亲、姻亲、民间信仰等交流互动,持续办好海峡论坛漳州活动、农博会·花博会、海峡(漳州)茶会、海峡两岸(漳州)青年交流周等品牌活动,构建两岸基层融合发展先行区。
(九)着力绿色发展、系统治理,全力推动生态效益提升
加快绿色低碳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建设生态漳州、富美漳州。深化运用EOD模式,推动产业园区、“高能耗”行业绿色化升级,实施开发区循环化改造,降低园区单位能耗水平。落实排污权交易,探索实施碳排放权、用水权等资源环境权益交易。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提高生活垃圾分类覆盖面和准确率。
强化污染防治攻坚。持续推进中央和省级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确保如期交账销号。深入实施蓝天工程,强化PM_2.5、二氧化氮和臭氧协同治理,抓好工地扬尘等重点领域整治,切实提升空气环境质量。深入实施碧水工程,排查整治各类污染,有效削减入河污染物排放总量,确保县级以上饮用水源地、农村“千吨万人”水源Ⅰ~Ⅲ类水质比例保持100%。深入实施碧海工程,推进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工程,加强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加大海漂垃圾常态化清理力度。深入实施净土工程,落实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加强危险废物全过程信息化管理,确保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95%以上。
提高生态系统质量。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推进美丽城市、美丽乡村、美丽河湖、美丽海湾、美丽园区建设,加快推进九龙江、鹿溪、南溪等重要流域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抓好东山八尺门海域、长泰吴田山、九龙江口和漳江口红树林湿地等生态修复。严格落实“三线一单”,严控“两高”产业布局,推动生态系统保护一体化。深化国土绿化美化、森林质量提升等行动,加强水土流失治理,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实施江河湖库连通工程,加快九龙江南引工程、漳浦朝阳水库、平和官峰水库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规划建设一批地面库。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多元化生态补偿制度体系,巩固提升漳州绿色生态优势。
(十)着力保障民生、增进福祉,全力推动美好生活提升
多渠道促增收。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建立全市企业用工与人才需求信息库,搭建线上灵活就业公共服务平台。加快零工市场和就业驿站建设,优化创业扶持政策,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促进大学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帮扶,城镇新增就业4万人以上。突出提低、扩中、调高“三轮驱动”,实施重点群体增收计划,增加低收入者收入,壮大中等收入群体。
多维度优保障。认真落实新阶段疫情防控各项举措,着力保健康、防重症,进一步强化医疗资源储备、分级分类救治、就医用药保障,继续加快60岁以上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疫苗接种,确保顺利渡过流行期。紧盯教育医疗等民生所需、一老一小等民生所急、品质生活等民生所好,实施45项为民办实事项目。坚持应保尽保,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促进多层次医疗保障有序衔接,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加快增加“托位”,争创第二批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主城区新增0-3岁普惠性托位2000个。有效拓展“床位”,实施32个医疗卫生重点项目,力促市中医院新院区、市第二中医院新院区、第四医院扩建项目开工,推动市医院总部院区全面开诊,加快名医馆建设,激励名医入漳,推进疾控中心标准化建设,提高县级医院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在龙文、东山探索“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完善生育支持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少子化。开展“养老服务质量提升年”专项行动,推进省医养结合综合试点工作,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扩大居家养老适老化改造覆盖面,新增养老床位1000张以上,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60%以上。优化配置“餐位”,合理选点布局城市餐厅,推动新建小区同步配套建设,新增10个以上城市餐厅。建设一批“园位”,新开工200个公益性“生命公园”。推动文化惠民项目化,深入实施“用闽南文化点亮千年漳州古城”行动计划,举办“闽南文化节”、闽南(漳州)革命历史展览,规划建设开漳圣王文化园,改造提升县区博物馆,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各类博物馆,推动市图书馆新馆和中国女排精神展示馆开馆;实施文化振兴行动,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擦亮漳州海洋文化名片;以迎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总评年为契机,推进各领域文明创建,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加强体育惠民,抓好一批智慧体育公园、游泳健身场地建设,组织开展不少于150场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加强住房惠民,建设6578套棚改安置房、1400套以上保障性租赁住房,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
多元化强治理。健全社区治理体系,深化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建设。加强和改进人民信访工作,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强化社会治安整体防控,推动公安机关“市县主战、派出所主防”实战化职能体系建设,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集中打击整治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违法犯罪。加强房地产、金融等领域风险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底线。构筑“大安全大应急”工作格局,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增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持续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