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全力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优化乡村布局。完善“多规合一”村庄规划,推进乡镇驻地改造提升,提高聚人引人留人能力,因地制宜打造工业强镇、农业大镇、文旅名镇。建设示范片区。坚持“连点成片、连片扩面”,重点打造莲花湖、次邱示范片区,确保1镇、8村入选省“十百千”示范工程。改善人居环境。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健全农村厕所管护、垃圾分类等长效机制,完成所有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创建国家卫生乡镇2个、省市级美丽乡村17个。完善基础设施。深入实施农村“七网”建设,新改建“四好农村路”50公里,争创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加强乡村治理。深化村务公开,推进移风易俗,繁荣乡村文化,让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在乡村蔚然成风。
建设富裕富足幸福乡村。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确保群众口袋“鼓”起来、集体经济“壮”起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增强群众内生发展动力。聚力强村富民增收。鼓励成立村集体经济发展公司,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深化财金融合支持乡村振兴试点,建立北大荒农服集团服务中心,确保土地托管面积达到10万亩,激发富民长效新动能。夯实农业人才基础。实施农业人才培育工程,持续开展乡村振兴合伙人招募,培养高素质农民、致富带头人150人以上,新增省级农业科技特派员10人。
五、聚焦品质提升,高水平建设宜居宜业城市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必须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引领,全方位推进城市空间优化、功能完善、品质提升,加快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速“济汶一体”融合发展。做优中心城区。完成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大城建”行动,确保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老城区突出历史古城韵味,重点推进宝相寺片区开发,打造特色历史文化旅游街区。东北城区立足生态优势,加快推进生态旅游、颐养康养项目开发,打造医养休游示范区。西北城区以商贸物流园区为核心,全面提升承载力吸引力,打造区域性商贸物流新高地。西南城区依托经济开发区,围绕“两心两轴”提升项目承载力,打造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东南城区高标准实施泉河新城一体化开发建设,启动新一中、体育中心建设,推进地下管廊等31个市政项目,打造城市“新地标”。完善交通体系。聚焦打造“103060”交通圈,启动鲁南高铁连接线工程,推进泉河大道东延、平鄄高速新建、济广高速改扩建等工程,全力争取新105、新342国道规划建设,积极争取济济高铁在汶设站,构建互联互通“大交通”格局。做活城市水脉。围绕“水韵中都、魅力汶上”定位,加快城市湿地公园建设,打造城市“绿肺”,提升泉河、东护城河两条滨水绿带,形成“三河两带绕中都、五湖六园映古城”的生态景观。
加快城市有机更新。坚持以人为本、便民利民,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建设更便捷的城市。围绕“五纵六横、两环三快”道路规划,建设宝塔路等9条道路,打通城区断头路、丁字路,实施人行道、路口升级工程,畅通城市内循环。建设更舒适的城市。实施老旧小区、棚户区改造“回头看”,建设新能源充电站15处,改造提升雨污管网23.2公里,新增天然气用户3000户。加快推进阳城电厂2×35MW改扩建工程,全面解决城区供暖问题。建设更绿色的城市。实施城市绿化提升行动,建设口袋公园8处,新增绿化面积5.6万平方米。建设更智慧的城市。深化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提档升级智慧社区20个,全力突破智慧出行、智慧文体等十大领域,让智慧城市更加可感、智慧生活更有质感。
加强城市运行管理。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抓手,开展“城市精细化管理年”活动,用“绣花功夫”推进城市管理提质升级。精细保洁。实施市容市貌提升行动,建设星级公厕2处、可分类生活垃圾转运站3处,确保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28%以上。精细管理。健全城市运行管理委员会机制,推动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坚持“房住不炒”定位,持续化解房地产领域历史遗留问题,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精细服务。深入推进物业治理,加快“智慧物业”“样板小区”建设,及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确保专业化物业覆盖率达到80%。
六、坚持生态优先,高颜值绘就绿色发展画卷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建设生态强县。
全力抓好污染防治。以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为牵引,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聚焦天更蓝。加强污染物协同控制,推进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协同减排,扎实开展扬尘、餐饮油烟等专项整治,确保空气质量持续优化。聚焦水更清。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加强南四湖流域水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加快镇级污水处理厂配套人工湿地、潜流湿地二期建设,全面完成“两个清零、一个提标”任务,确保水质稳定达标。聚焦土更净。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大力推进垃圾分类,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确保土壤环境安全稳定。
系统实施生态治理。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持续拓展生态空间,争创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县。加强生态修复。高质量编制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持续推进中央、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加快采煤塌陷地治理,确保3处矿山完成绿色矿山创建自评估。推进生态扩容。贯彻“四水四定”原则,系统化推动大汶河、泉河水系保护,完成湖东排水河、小汶河、农村水系连通综合整治二期等工程,确保河湖生态复苏。深化完善“林长制”,科学开展国土绿化行动,筑牢绿色生态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