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大力推进重大产业项目建设。聚焦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重点领域,谋划实施15000个左右省市县三级重点项目。创新加强用地、用海、用能等要素保障,推动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上半年实现中交,加快万华新材料低碳产业园、海尔卡奥斯生态示范园、东旭光电新型显示、宁德时代新能源、天辰齐翔新材料等项目建设,研究推进青岛石化异地搬迁。发挥政府专项债券等撬动作用,鼓励和吸引民间资本参与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
三是大力深化基础设施“七网”行动。加快交通强国示范区建设,交通投资完成3100亿元以上。高铁方面,开工京沪高铁辅助通道潍坊至宿迁段和青岛连接线,加快建设雄商、津潍、潍烟、济滨等6个项目,建成济郑、莱荣高铁。高速公路方面,开工济南至宁津等13个项目,加快东营至青州改扩建等23个项目,建成济青中线智慧高速公路。机场方面,加快济南机场二期、枣庄机场建设,建成烟台机场二期、临沂机场改扩建工程,抓好聊城、潍坊、威海、淄博、滨州等机场前期工作。航运方面,推进京杭运河主航道枣庄段升级改造和大清河通航工程,小清河全线复航。水利方面,加快建设国家省级水网先导区,推进南水北调东线二期工程前期工作,开工建设太平水库,加快官路、双堠水库建设,建成老岚水库,水利投资完成600亿元以上。能源方面,加快建设海阳核电二期、烟台港至裕龙岛输油管道,开工6个超超临界大型煤电项目,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达到8000万千瓦左右。新基建方面,支持济青建设国家E级超算中心,累计开通5G基站20万个、确定性网络1万公里以上,争取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落户。
四是大力促进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用好RCEP机遇,深入开展“一业一展”“一国一展”活动,强化与日韩、东盟联系,加大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开拓,助力企业出海抢订单、拓市场。用好16市跨境电商综试区,优化海外仓布局,跨境电商进出口增长10%以上。深化济南、青岛、威海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建设国家数字、文化等特色服务出口基地。办好日本、韩国、RCEP区域3个进口博览会,积极扩大先进技术、重要设备、能源资源等产品进口。
(二)扎实落实科教强鲁人才兴鲁战略。着力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在强化创新引领上加力提效。
一是构筑高能级创新平台。加快构建“1313”四级实验室体系,全力做好崂山实验室服务保障工作,建设25家左右全国重点实验室和10家左右省实验室,启动省重点实验室重组。支持产业技术研究院、高等技术研究院、能源研究院高质量发展,加快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建设。争创1-2家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新培育一批新型研发机构。
二是攻坚关键核心技术。探索基础研究长期稳定支持机制,推进10家省级基础科学研究中心建设。在人工智能、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领域,“揭榜挂帅”实施100项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70%以上由企业牵头。在新兴交叉、产业跨界、未来产业领域,推进一批科技示范工程。实施3000项企业技术创新项目。深入开展国家标准化创新发展试点。
三是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深化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行动,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8万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3.6万家。实施高质量市场主体培育行动,设立区域性股权市场“专精特新”专板,新增单项冠军200家、专精特新企业1000家。在合成生物、元宇宙等领域,支持1000家科技型企业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
四是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打造济青人才集聚平台,建立用好顶尖人才引进“直通车”机制。深入推进泰山、齐鲁人才工程,开展青年人才集聚专项行动,吸引青年人才70万人以上。深入实施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建设计划,实施一流学科建设“811”项目,打造5家科教融合协同育人联合体,加大工程硕博联合培养力度,办好第二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深化百万工匠培育行动。完善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机制,让各类人才放开手脚、创新创造。
(三)扎实推进先进制造业强省行动。着力深化新旧动能转换,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加力提效。
一是推动高端化提升。深化“万项技改、万企转型”,一业一策推动钢铁、化工、有色、轻纺等行业改造提升。提高化工园区承载能力。深化钢铁产能产量“双控”,推进胶济沿线钢铁产能转移,开工日钢产能置换二期、山钢永锋临港二期等项目。深化标志性产业链突破工程,培优塑强一批“链主”企业,建强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动力装备3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首批6个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10个百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深化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开展生产性服务业百企升级引领工程,培育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及项目10个左右,推广共享制造、柔性制造等新模式。
二是推动智能化发展。纵深推进“工赋山东”,实施工业互联网平台培优工程,新打造50个以上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5G、千兆光网、数据中心等建设应用,打造应用场景100个以上,培育融合应用示范企业100家左右。推动集成电路、超高清视频、虚拟现实等数字产业突破发展,支持潍坊建设元宇宙产业园。建好国家智造工业设计研究院,办好世界工业设计大会。
三是推动绿色化转型。强化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培育省级以上绿色工厂100家,开发绿色产品100个以上。加快氢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力度,整合锂电、动力系统、整车制造等资源,尽快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形成竞争优势。发展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推广先进节能环保技术100项以上,新建生态工业园区10家左右。培育资源循环利用国家行业规范企业10家以上。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进绿色施工、智能建造。
(四)扎实提高陆海区域统筹发展水平。着力以国家重大战略为牵引,在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上加力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