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本领奋勇争先。鼓励干部走出去,加强经济、科技、管理等业务知识学习,强化实践锻炼和专业训练,注重运用市场的逻辑、资本的力量、平台的思维,打开谋事的眼界、丰富干事的方法、拓宽成事的路径。激励干部担当作为,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健全容错纠错、澄清正名机制,增强干部敢为的劲头,激发企业敢干的活力,营造群众敢首创的氛围,提升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素质和能力。完善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体系,做到责任压实到位、措施落实到位、考核奖惩到位,推动各项工作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正作风务实廉洁。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实施细则,驰而不息整治“四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大力弘扬务实、踏实、朴实的优良作风,着力解决“虚、躲、冷、粗、假”等顽瘴痼疾。进一步强化过紧日子思想,严控“三公”经费,集中有限财力,办好发展大事、民生实事。加强金融、地方债务风险防控,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始终保持“永远在路上”的清醒和执着,坚持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突出重点领域、重要部门、关键岗位廉政风险防控,发挥反腐“利剑”作用,从严整治群众身边的“微腐败”,强力打通营商环境的“中梗阻”,做到心存敬畏、行有所止,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各位代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奋进新征程,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发扬迎难而上、知难而进的奋斗精神,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勠力同心、勇争一流,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现代化美好埇桥的崭新篇章。
政府工作报告名词解释
1.两强一增: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促进农民增收。
2.提质扩量增效:提升发展质量、扩大发展总量、增强发展效益。
3.亩均论英雄:亩均效益评价,从企业占地面积、营业收入、入库税金综合评价亩均产出。
4.专精特新企业:具有专业化、精品化、特色化、创新化发展特征的企业。
5.“小巨人”企业: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市场占有率高、质量效益优的企业,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优秀代表。
6.三产“锻长补短”:服务业锻造长板、补齐短板,构建现代服务产业体系,增加高品质产品和服务供给。
7.“1+3+7+N”招商体制:1,即一个驻外招商办事处;3,即三个对外招商联络处;7,即七个平台(三个区属国企和四个园区);N,即全方位多渠道创新招商引资模式。
8.双招双引: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是地方政府加快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人员就业、增加财税收入的重要手段。
9.“埇桥—铜山”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以宿徐现代产业园区埇桥园为载体,打破宿州、徐州两市行政壁垒,统筹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全方位推进一体化发展,跨行政区协同发展的产城融合新城区。
10.四好农村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
11.三区三线:“三区”指生态、农业、城镇三类空间;“三线”指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
12.多规合一: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
13.五控:控煤、控尘、控气、控烧、控车。
14.“双碳”战略:碳达峰、碳中和。碳达峰指在某一个时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碳中和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2020年9月22日,中国政府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15.“百村万树”工程:宿州市开展的村庄绿化提升工程,选定100个行政村,每村新植树木1万株以上。
16.“暖民心”行动:2022年安徽省委部署的聚焦老百姓急难愁盼的民生问题,改善民生的行动,包括就业促进行动、“新徽菜·名徽厨”行动、老年助餐服务行动、健康口腔行动、安心托幼行动、快乐健身行动、便民停车行动、放心家政行动、文明菜市行动、老有所学行动等。
17.“1+11+N”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1,即1个总体实施方案;11,即按照国家要求开展的11个专项实施方案;N,即根据我区实际在特种设备、油气管道等重点行业领域增加的专项整治实施方案。
18.一改两为:改进工作作风,为民办实事,为企优环境。
19.四化同步: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20.两新一重: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
21.“4+4”产业链:4个优先发展类产业链,即机械装备制造产业链、绿色家居产业链、符离集烧鸡及畜禽肉食品加工产业链、绿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4个积极发展类产业链,即现代物流产业链、现代文旅康养产业链、秸秆综合利用产业链、纺织服装加工产业链。
22.“1525”行动:宿州市围绕十大产业,以高端、智能、绿色、精品、服务型五大制造为主攻方向,每年推进200项重点技改项目,力争5年内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