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高水平人才高地。制订落实高水平人才高地核心区建设方案,实施春申金字塔人才计划、全球引才三年行动计划,办好“海聚英才”系列赛事。聚焦“高精尖缺”,发挥区域高校、院所、大企、大厂等人才集聚作用。加快国际人才会客厅、“海聚英才”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等建设,新建院士专家工作站10家。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完善创新创业扶持、人才安居服务等保障措施,不断提升人才服务能力。
(三)坚持内需外需协同发力,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畅通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增强内需外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促进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多措并举扩大消费需求。高质量办好“五五购物节”等促消费活动,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00亿元以上。优化商业发展空间布局,提升吴中路等商圈能级品质,加快推进虹桥前湾印象城、海梦一方、红象汇等一批新载体建设。大力发展首发经济、品牌经济、夜间经济,培育一批引领性本土品牌和网络新品牌,加快建设地标性夜生活集聚区。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开工建设19号线、S32公路浦星公路匝道,推进沪苏湖铁路、沪杭客专上海南联络线、上海示范区线、机场联络线、嘉闵线、12号线西延伸、13号线西延伸、23号线、浦业路、S4公路入城段抬升等重大工程建设,研究推进七莘路-沪闵路地道、中春路交通功能提升等项目,开工3条区区对接道路、11条区内道路。推动上南智享、正大天晴等一批产业项目实现“拿地即开工”,确保威高、芬美意等一批产业项目竣工,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3600亿元。用好市技改政策,加快设备提级改造,推进米其林轮胎、维科精密零部件等技改项目。全年实现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
全力稳住外资外贸基本盘。落实新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引进一批优质外资企业,引导外资更多投向高端产业,新增外资功能性机构12家,实到外资14亿美元。持续促进外贸提质升级,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2400亿元。放大进博会溢出带动效应,积极打造虹桥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引进一批高能级国际贸易企业。加快漕河泾综合保税区转型升级,推动制度创新,加大扶持力度,大力发展跨境电商、保税维修⑦等新型贸易。推进“中欧班列”场地扩容,扩大对外影响力。
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做深做实企业常态化走访,及时解决企业反映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需求。围绕产业链精准招商,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实现招商引资新增税收30亿元、亿元楼50幢。完善产业、科技、金融、人才等政策,着力培育本土优秀企业,壮大优秀企业家队伍,助力企业做大做强。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举措,开展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鼓励支持优质企业参与成片区域和集体经济转型发展。
(四)坚持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加快推进城区数字化转型。抢抓数字化发展先机,加快数字技术应用步伐,把数字牵引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以数字技术赋能城区发展。
激发数字经济新活力。聚焦 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高端芯片等经济数字化关键领域,强化科技精准攻关,增强自主可控能力。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培育认定 30 家市、区智能工厂及智能场景,继续推动30家工业企业开展两化融合贯标。持续推动智慧出行、智能网联、在线研发等在线新经济发展,引进一批创新型头部企业和领军企业。推进数字商圈、数字商店建设。
提升数字生活感受度。建成运行区域智慧教育云平台,推进5所教育信息化标杆校创建。实现区属公立医疗机构便捷就医2.0七个应用场景全覆盖,大力推行精准预约、互联互通互认、智慧急救、互联网+医疗服务。扩大“养老院+互联网医院”试点,持续推进数字服务适老化和无障碍改造。提升“易就业”平台能级。提升交通信息化服务水平,核心重点区域实现电子站牌、“上海停车”便捷停车服务全覆盖。“智慧家园”覆盖全区100个住宅小区。
推动数字治理高效化。全面提升“一网通办”服务效能,推进电子材料库、“云窗口”⑧等深入应用,围绕企业和群众密切关注领域,拓展优化“一件事”“好办”“快办”“免申即享”服务事项,全程网办率达89%。深化“一网统管”平台建设,夯实网格化管理,提升热线处置效能,聚焦实战管用,新推出一批标杆性应用场景。加强社会面智能安防体系建设,持续拓展智慧公安应用场景。深入推进城管“非现场执法”。完善自然人、法人和空间物理三大基础库,提升数据共享共用。
(五)坚持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大力促进绿色转型发展。严格落实碳达峰实施方案,动态更新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推进紫竹高新区、闵行开发区、临港浦江国际科技城、莘庄工业区等产业园区低碳转型发展。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鼓励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绿色楼宇、绿色商场、绿色社区等创建。编制建筑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发布建筑节能减排专项扶持政策。出台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实施细则,持续推进七宝九星、虹桥前湾海绵城市示范区域建设。
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全面完成第八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开展重污染天气、臭氧污染、移动源污染治理攻坚,完成1203公里河道入河排污口排查溯源,落实土壤污染全过程管控。深化河湖长制,完成5公里骨干河道综合整治、5公里生态清洁小流域河湖治理任务,推进全区水质稳步提升。完成6座立交泵站和1座污水泵站改造,加快推进7个外围排涝泵闸、7座泵站配套调蓄设施建设。加快闵东资源化利用中心建设,启动九星环卫停车场和两网融合建设,强化垃圾分类收运处置监管和执法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