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也清醒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问题和挑战。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疫情冲击导致的各类衍生风险不容忽视,经济增长面临较大压力,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新旧动能转换尚未完成,产业竞争力、创新要素集聚力等方面还需加强。交通、教育、卫生、就业、养老等民生工作需持续用力,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成效需巩固提升。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依然繁重,生产安全和城市运行安全等领域还存在诸多隐患,城市数字化转型还要在实战检验中提高水平。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够到位。面对这些短板不足,我们要以更加有力的举措加以解决,持续推动闵行改革发展各项事业不断进步,绝不辜负人民期待!
二、2023年主要任务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十二届市委二次全会和七届区委六次全会部署,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着眼“四个结合”,坚持“四个放在”,以实施国家战略任务为牵引,全面深化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和上海南部科创中心建设,持续提升城区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加快推进创新开放、生态人文现代化主城区建设,努力在上海推动现代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敢为人先、走在前列。
综合各方面因素,建议今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保持在10%左右。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控制在市下达目标以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单位增加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进一步下降。
今年要重点做好以下十方面工作。
(一)坚持以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任务为牵引,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闵行实践。全面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在更高水平改革开放上敢为先锋、勇当标杆,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进程中作出闵行贡献。
加快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全面推进国家和市级政策落地实施,打造新一批应用场景。聚焦贸易新平台、数字新经济、低碳新能源等产业领域,招大商、招好商、招优商,加快形成产业集聚,提高经济密度与能级。全力推动天合光能、迪安诊断、格美亚太总部等重点项目落地,加快打造长三角研发总部新高地。持续推进已落地功能型平台建设,引进一批具有竞争力、影响力的专业服务机构,提升高端商贸、法律服务等要素资源集聚度。建立前湾地区规划总控平台,完成前湾地区地下空间、市政交通等专项规划方案编制,高标准推进市政交通、公共事业、水系绿化等各类项目建设,全力推动区域品质提升。
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根基,深入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大力发展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重点产业,加快推动新赛道、未来产业布局发展。积极创建国家智能制造先行示范区和国家级协同创新示范基地,加快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推动国际商贸、科技服务、现代金融、文化创意等产业能级提升,加快服务业同制造业创新融合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提升、特色和新兴服务业向知识型和科技型转化。推动重点园区跨越式发展,推进莘庄工业区打造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推动临港浦江国际科技城创建上海市生物医药特色园区。
全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创新,加强产业载体建设,支持存量资产转型,更好服务科技创新和产业集聚,提升国有经济竞争力。完善区镇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持续深化预算和绩效一体化管理。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完善税务监管体系,更好服务市场主体发展。进一步整合市政环卫、绿化市容等资源,深化区管道路“综合养护”工作。
(二)坚持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充分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加强紧密型学区集团建设,持续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新开办3所中学,继续推进初中强校工程建设,推动正高级教师流动到乡村学校。做好“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验收。加快华师大新虹桥基础教育实验园区建设。建成区名师、名校长基地、骨干基地、种子基地100个,切实提升各学段课堂教学水平。建设德育“第一课堂”,关心学生心理健康,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双减”,加强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完成上海闵行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入学。支持高校围绕重点产业链共性技术和“卡脖子”技术,开展科研攻关。
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强化全过程创新理念,完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推动形成科学家敢干、资本敢投、企业敢闯、政府敢支持的创新资源优化配置方式,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形成生产力,实现全链条加速扩散。全面落实“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建设方案,持续优化载体空间和产业功能布局,推动研发机构、创新人才、公共服务等各类创新要素加速集聚,将“大零号湾”作为闵行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三大战略的最佳实践地。成立“大零号湾”科创金融联盟,积聚百亿规模基金助力科技型企业成长,争取区域上市企业总数突破10家。谋划设立“大零号湾”专项资金。持续做强大学科技园核心功能,区、校、企合力推动未来产业科技园建设试点,培育集聚一批产业创新项目和企业,全面深化与上海交大、华东师大的合作关系,合作成立成果转化服务公司,推进高校科技成果在闵行落地。全力支持锚定战略必争领域、面向全球市场展开竞争的优秀企业加速成长,新增科技小巨人企业40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达到85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40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