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持续强化科技创新。开展育苗倍增行动,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单项冠军、新经济新锐企业,推动“四新”经济规模持续壮大、企业集群化发展。实施企业梯次培育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500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460家。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提升10个百分点以上。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研共建,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20%以上。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与人才链深度融合,引进各类人才1万人以上。加快推进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区建设,努力营造尊重、包容、宽松的创新创业环境。
持续激发消费潜能。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推进传统消费升级和新兴消费扩容,开展精准有效促消费活动,打响“旅游青岛·消费李沧”品牌。推动李村商圈提档升级,加快智慧化数字化改造,加大夜景灯光秀等设施投入,引进P-BOX商业街区等重点项目,持续提升商圈整体实力。鼓励各类商户运用直播、短视频开展营销,支持电商企业开设线下体验店,不断丰富线上线下融合消费场景。推动信联天地蔚央地商街开业运营,加快永旺梦乐城、王府井喜悦中心等区域性商业综合体规划建设。依托龙大鲜生等平台企业,提升社区商业便利化、品质化水平,打造覆盖全域的15分钟便民消费圈。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更多群众、企业高频办理事项实现“一件事一次办”。创新推行个体工商户“标准化”登记,新增市场主体2.7万户以上。推动国企改革走深走实,健全风险管控长效机制,做大做强企业主业,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用活用好减税降费、贴息贷款等惠企政策,定期组织政银企对话,不断提振企业发展信心。深化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增强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刚性约束,营造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实施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依法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完善企业服务专员制度,切实强化服务效能,着力营造重商、亲商、安商、富商的浓厚氛围。
(三)立足产城协同、拓展发展空间,在推动城市更新上实现新突破
深入实施全域发展战略,谋定大规划、落地大项目、推动大发展,加快打造区域增长极。
推动低效片区高效成势。坚持规划引领,突出配套先行,注重政策集成,高标准、高效率、高质量推动三大低效片区开发建设。加快青岛北站TOD综合开发,推进东西广场及地下空间主体施工,建设北站西片区文化艺术滨海公园,活化利用国棉六厂老厂区,打造青岛创新创业活力区。实施楼山片区综合路网规划,配套建设市政道路12条,逐步形成内畅外联的区域交通体系。推动青钢遗址公园、碱厂工业遗存文化中心、九年制学校等配套项目建设,不断提升区域吸引力。进行世博园片区土地适度开发,在引进优质文旅项目上实现突破,打造生态旅游目的地。
推动重点片区破题起势。加快城市发展步伐,谋划4个重点片区更新改造,实现区域互通、连点成片、组团发展。高标准规划新旧动能转换产业示范片区,进一步优化瑞金路两侧城市设计和产业规划设计,加快智能制造和医疗器械企业引进落地,推动金水特色产业园、京城机电等项目开工建设,打造现代都市产业园区示范样板。加快6.4平方公里的十梅庵片区更新开发,与有实力的央企国企合作,探索实施多级联动、全产业导入、共同经营的大片区更新方案,先行启动十梅庵、东南渠旧村改造。有序推动九水路产业核心区、刘家下河片区等区域更新提升,不断释放城市发展新空间。
推动建成片区塑成优势。实施楼宇经济成长计划,更新、整合、盘活存量楼宇载体,不断增强发展质效。坚持产业、税收、就业“三个导向”,加快引进产业类项目的区域总部、生产型企业的研发机构和结算中心、服务实体经济的金融科创类企业总部,形成功能完备、带动力强的总部经济集聚区。坚持“一园一特色”“一楼一产业”,优化各园区定位,合理布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培育壮大人力资源共享产业园等一批富有区域影响力的特色楼宇。聘请国内外顶尖专业化园区运营机构,提供优质的金融、法律等增值服务,增强入驻企业能级,突破地下空间利用,全方位提升载体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国际化水平。
(四)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颜值,在城市建设管理上实现新突破
坚持前瞻思维、系统谋划,全力打造宜居、韧性、智慧的高品质城区。
提升城区功能品质。大力推进公园城市建设,启动双峰山公园改造,新增大枣园等城市公园4个、口袋公园8个,建设林荫绿道16公里,城区绿化覆盖率提升至45.3%。推进长涧安置房开工建设,完成戴家安置房主体施工。实现青银高速段3公里电力架空线下地。完善城区路网体系,推进唐山路快速路、重庆路快速路等市级重大项目建设,加快8条市政道路施工,实现枣园路等5条道路通车。持续实施停车设施智能化、机械式改造,建设停车泊位不少于4000个,设置充电桩820个,有效缓解停车难题。
加强城市精细管理。常态化长效化推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深入开展“十乱”现象整治,消除一批城市管理死角,创建30个环境秩序示范楼院。高质量推进11个片区老旧小区改造提升,惠及居民4300户。持续推进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工作。实施自建房全面排查整治,形成自建房专项整治长效管控机制。提高主次干道保洁标准,不断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分类运输体系。深入推进违建治理,拆除存量违建不少于30万平米,实现新生违建动态清零。持续提升市容秩序管理水平,开展商圈周边、农贸市场等重点区域专项整治,打造更加整洁有序的城市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