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双区同创”为引领,提升全域旅游影响力。实施景区升级工程。围绕桃花潭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全面完成桃花潭景区资源整合、基础配套、风貌提升,整体运营东西两岸,确保壹境度假村、中医经方展示馆等项目建成运营。围绕皖南云岭旅游区5A创建,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开发,加快茂林革命遗迹区建设,建成泾溪水镇一期、星耀皖南等项目,确保通过文旅部景观质量评定。推进“微改造、精提升”行动,提升运营管理、游客服务、旅游体验水平,打造精致节点70处,实现游客接待人次、旅游收入增长20%以上。实施业态升级工程。深度融入“大黄山”战略,高起点、高品质谋划项目,吸引资本、创新、人才加速集聚,力争在“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中取得更好位次。坚持差异化定位,推动赵村乡村旅游综合体、苏红村飞行营地等项目开工建设,实现马头野生动物园、徽水桃源度假村对外开放,打造皖南川藏线、小岭路等精品旅游风景道。引入演艺、情景剧、高山滑雪等元素,做足文化研学、休闲康养、体旅融合等文章,谋划骑行、徒步、赛艇、攀岩等特色品牌赛事,缩短冬季空窗期,打造“全域、全季、全业态”旅游模式。实施消费升级工程。强化“宣纸上的山水画卷”形象定位,弘扬宣纸文化,高水平举办宣纸文化艺术节,创新旅游宣传营销方式。借势宣城市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基地,打造全国知名的红色教育品牌,提升县城集散功能。推进“皖美味道”行动,提升菜品菜式、农特产品、小吃糕点营销水平,唱响“十二道泾味”美食品牌。实施“皖美消费”行动,打造特色商业街区、美食街区、娱乐街区,布局“泾喜”文创店,开发创意伴手礼,塑造夜间演艺、篝火露营、非遗夜市等一批夜间经济地标,力争过夜登记游客突破百万。
以“双碳园区”为支撑,提升现代农业带动力。坚持乡村振兴“11442”发展路径,横向拓展增值空间,纵向拉升功能价值,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着力建平台。以争创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目标,整合资源、集中精力加快推进农业“双碳”产业园,完成土地流转5000亩,实施徽水河黄村段综合整治,基本建成产业聚集区一期,实现首批农业企业落户。聚力抓“两强”。实施科技强农行动,大力发展数字乡村、智慧农业,培育“三品一标”产品5个,扩大“泾县兰香”“泾农优品”品牌影响力,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6%。实施机械强农行动,建设农业“标准地”8000亩,推进农业“机器换人”、宜机化改造,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提高到78%,农业亩均产出率增长9%以上。大力扶产业。推进茶产业提质增效,实施标准化、清洁化改造,鼓励通过开发红茶等产品延长生产周期,加快茶旅融合发展,改造低产茶园4000亩,力争茶叶综合产值突破20亿元。扶持竹笋、青梅、油茶、黄精等林下产业,鼓励精深加工,支持产地初加工,新增和改造基地1万亩,实现亩均产值增长15%以上。放大农村电商优势,健全三级物流体系,建成智慧云仓、跨境电商产业园,力争入选全国农村电商快递协同示范区,创成“全国第五批农村物流服务品牌”。突出乡村旅游精品化,建成高端民宿15个,加强非遗、艺术、民俗等文化赋能。倾力促增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完善监测帮扶机制,严守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有效路径,加快供销为农服务体系建设,完善联农带农富农利益机制,实现村均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0万元、集体经济强村占比超50%。
三、坚持城市建设和乡村发展协同推进,着力谱写城乡融合新篇章
围绕提能提品提标,深度打造美丽县城。精心规划提能级。坚持规划先行,强化顶层设计、整体谋划和规划引领,完成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加快城区活水润城、城市生命线等专项规划编制,逐步形成保护发展“一张图”。高铁片区要高起点规划,适度超前推进要素配置、功能完善、项目开发。青弋江两岸要高水平谋划,着力彰显水西片区人文内涵,精心打造老南街传统文化区域。精致建设提品位。启动汽车市场、建材市场、花卉市场建设,完成东升苑、龙井苑等安置房建设,城市“四馆”对外开放,福朋·喜来登酒店、缤纷环球城对外运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新建城西大道等市政道路6条,改造汇金公寓等老旧小区15个,新增停车泊位1300个;分步实施五里岗路、裕隆路改造,先期完成城南路至泾川大道段、体育路至董村桥段建设。实施县域门户形象提升行动,完成桃花潭中路、幕桥东路立面改造和南华路整治,建设官塘、狮子山公园,打造幕溪河夜游景观廊道,新增绿化面积5万平方米以上。实施“活水润城”行动,系统强化引水、防渗能力,完成皖南第一街、城东排水渠雨污分流13公里,建成水西污水处理厂管网,实现主城区水系连通。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合理引导人口向县城集聚。精细管理提标准。对标全国文明城市,常态化开展交通拥堵、市容市貌、违停占道整治,创新社区服务、物业管理举措,创建“席地而坐”城市客厅,让文明风尚蔚然成风。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构建“科技+严防”查违控违体系,拆违1万平方米以上。建立“单位领办、全员参与”联动征迁机制,力争完成田湖、高峰巷等区域征迁5万平方米以上。
围绕宜居宜业宜游,持续打造美丽乡村。致力“村居美”。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四大片区建设,系统抓好产业发展、环境整治、乡村治理,坚持按景区标准打造自然村,力争投入资金20.4亿元、实施项目34个,创建3A级景区村4个。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五年提升行动,接续开展农村“三大革命”“三大行动”,建设省级中心村7个,整治“四类房”5万平方米。实施农网改造项目22个,建成泾二变、云二变。全面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加快建设县三水厂。切实加强黄田、厚岸、马头、奎峰等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全力争取国家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示范县项目。深入推进乡风文明培育,积极倡导移风易俗,稳步开展省级婚俗改革试点。打造“河湖美”。坚持“以水兴城、携河发展”,全力推进青弋江城区段生态修复,全面启动河道疏浚、景观护岸、拦河堰坝建设,完善沿江区域生活服务功能。启动青弋江治理工程,谋划城区至琴溪段、桃花潭至溪口段美丽航道,抓实岸线保护和“十年禁渔”,力争用两至三年打造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青弋江生态画卷。实现牛岭水库工程下闸蓄水,同步推进库区旅游开发,力争牛岭水库治理开发EOD项目入选国家项目库。推进河湖系统治理,实施中小河流治理、小流域治理各2条,完成汀溪河水环境提升工程。共护“田园美”。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完善农业生产“大托管”平台,建成高标准农田2万亩,完成“小田变大田”2.2万亩,土地流转率达6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