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档项目招引。树牢招商引资生命线意识,调动一切力量,突出招大引强。继续强化“一把手”带头招商,压实园区招商主体责任,加强以商招商、产业招商、驻点招商,围绕长三角、省会合肥等重点区域,精心组织专题招商,努力引进一批具有集聚效应和引领能力的大项目好项目。聚焦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开展产业链、供应链招商,全面推进“敲门式”招商。突出亩均投入、亩均税收等关键指标,着力提高招商项目质量。力争全年新引进固投亿元以上项目60个,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20个,实现亿元以上项目到位资金160亿元。
提速项目建设。锚定项目建设不动摇,坚持项目为王,推动项目建设再上台阶,投资增长再创纪录,“赛马”评比再夺红旗。充实完善项目谋划储备库,提高项目成熟度和落地转化率,推动形成谋划一批、储备一批、争取一批、建设一批梯次推进格局,确保项目开竣工率稳居全市第一方阵。力争全年谋划项目200个以上,总投资380亿元以上,确保列入省重点项目库120个以上,年度完成投资140亿元以上。
提升项目保障。坚持重点项目周末会商机制,及时打通项目推进堵点。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强化资金、用地等要素保障。全力拓宽项目资金来源,认真研究国家产业政策、投资导向,主动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债券等资金支持。用足用活土地政策,实施土地增减挂钩4000亩,确保重大项目用地需求。继续实行“标准地”出让,推动“拿地即开工”。加大“僵尸企业”处置力度,完善低效工业用地退出机制,充分释放存量资源。坚持动土报备,守好违法用地“零新增”底线。
(四)狠抓强农惠农,在推进乡村振兴上奋力突破
持续巩固脱贫成果。从严落实“四个不摘”,全力夯实“三保障”和安全饮水基础。扎实做好动态监测,稳定消除致贫返贫风险,确保及时发现一户、精准帮扶一户、动态清零一户。加大产业扶持力度,确保衔接资金60%以上用于产业发展。拓宽脱贫人口就业渠道,确保脱贫群众、监测对象持续稳定增收。加强扶贫(衔接)资产管理,完善收益分配制度,促进扶贫资产持续稳定发挥联农带农效益。
不断激发农村活力。大力实施“三变”改革提升工程,有序扩大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房盘活利用试点,鼓励农民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扩大农村“大托管”试点成果,完成“大托管”服务面积30万亩。推进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成果运用,盘活村级集体经济,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推进农村金融、农业保险改革创新,增强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
努力打造和美乡村。全面推进村庄规划编制,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高标准谋划2023年美丽乡村建设,建成省级中心村17个。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持续加强农村基础公共设施建设。常态化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健全村庄环境长效管护机制,巩固村容村貌整治成果。完成农村户用厕所无害化改造4600户。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全年培育“最美庭院”1000个以上,“最美村庄”30个以上,争创市级以上文明村镇15个。
(五)狠抓环境治理,在建设美丽金安上奋力突破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原则,精准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全面发现并整改环保突出问题。持续打好蓝天保卫战,全面落实“五控”措施,确保PM2.5平均浓度持续下降、空气质量稳步提升。压紧压实各级河湖长责任,强力推进黑臭水体治理,确保国控断面水质持续稳定达标。加强土壤重点污染源监控,持续提高秸秆、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促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严格落实“三线一单”生态分区管控。巩固提升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成果,全年新增成片造林300亩,完成森林抚育10000亩,实施林荫工程50公里。开展新一轮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合理确定林地保护利用结构布局。积极实施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强化产值能耗分级分类管控,确保完成能耗“双控”指标。大力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建筑等创建活动,积极倡导绿色低碳生活社会新风尚。
(六)狠抓提质增容,在统筹城乡发展上奋力突破。
提升中心城区品质。全面完成“难安置”专项治理,加快推进5个棚改安置房项目建设,让征迁市民早日回家。统筹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改造老旧小区4个,实施棚户区改造2个,建成保障性租赁住房658套。适时启动城区支路网完善提升工程,打通城市路网“末梢神经”。全面提升创建水平,聚焦背街小巷等重点领域,细致谋划“补短板”项目,改造城区闲置空地,精雕城市细节,扮靓城市颜值。深化市民素质提升行动,推进社区阵地标准化建设,丰富创新活动载体,扩大群众参与渠道,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加快乡镇协调发展。全面启动17个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推动乡镇差异化、特色化、品质化发展。继续完善乡镇公共配套设施,着力将乡镇驻地建成服务农民区域中心。重点支持先生店、椿树等“七星”区域,依托地理位置、产业基础、区域发展等现有条件,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着力提高小城镇建设水平,提高产业和人口的吸纳承载力,集聚商气人气。
(七)狠抓民生保障,在促进社会和谐上奋力突破
努力夯实保障基础。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抓好大学生、退役军人、返乡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完成职业技能培训8000人次以上,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5亿元以上,新增城镇就业5700人以上。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确保参保率保持95%以上。大力发展老龄事业和老龄产业,新增城乡老年食堂、老年助餐点和村级养老服务站不少于70处,确保区老年大学教学楼主体竣工。提高残疾人保障水平,加快建立多层级、专业化、社会化康复托养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