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12月21日)

  (二)重品质强功能,着力提升高质量发展的城市能级。一是加快勾勒“环湾面海”的城市展示面。坚持规划先行,完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图”数据库,加快城市东南部滨海区、港后区、盐田片区等控规编制,启动石化科创小镇、高铁片区等重要功能片区建设。持续抓好“蓝色海湾”综合整治,推动泉州北大门现代海洋文旅产业园加快建设,完成南埔惠屿岛海岸生态屏障保护、后龙湾海洋生态修复、峰尾滨海慢道健身步道等建设,高起点谋划山腰盐场3000亩控制废转区盐田再开发利用,全力将泉港海岸线打造成为移步易景、别具一格的滨海景观廊道。二是努力构建“通达顺畅”的节点城市。加快实施聚城畅通工程,确保福厦客专泉港段明年9月份通车。推进国道228泉港段改线工程及其连接线、沈海高速公路驿坂服务区提升改造工程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开展324国道泉港段两侧道路整治,启动迎宾大道、海丝综合服务物流园建设,全面打通中兴街、公园东路中段、富民路等“梗阻路”,加快形成内联外畅交通网络。有序实施肖厝港区系列码头泊位工程,完成南山片区公共航道工程验收,力争开通泉港至湄洲岛客运轮渡线路。三是精心打造“可亲可近”的公园城市。深入开展“绿满泉城”行动,统筹推进城市综合性公园、口袋公园和街头绿地建设,完成总部经济区、环锦绣湖公园、植物园等配套提升改造,新建口袋公园和口袋体育公园15个。接续推进“抓城建提品质”,实施94个城建项目建设,完成投资55亿元以上。加快推进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分期分批开展城区地下管网深度排查和修复改造,确保城市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率提升至63%以上。加快润邦华庭等15个项目建设,力争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0亿元、商品房销售面积40万平方米以上;深化小区物业管理专项整治,建立物业企业服务质量星级评定考核机制,启动6个老旧小区提标改造,探索无物业失管小区统一委托管理模式。实施山腰街道垃圾中转站改造提升,建设大件垃圾分类处置场。健全文明城市(区)常态化创建机制,持续施行“一单一函一书”清单化管理模式,巩固创城创卫成果。提升永嘉国潮夜市街区、百汇、环锦绣湖、植物园等商圈品质,推进山腰老街改造、峰尾古城活化,大力发展流量型经济,推动城市聚人气、增财气、添朝气。

  (三)重科教聚才智,着力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一是实施全方位创新行动。深化“抓创新促应用”,落实科技创新“四个倍增”,力争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突破40家以上,全区技术合同登记额突破3000万元,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20%以上。保障清源创新实验室基础设施及7个方向重点实验室建设;依托“一室两院四中心”等高能级创新平台,进一步完善项目孵化培育体系,引进8-10个高科技、高附加值项目入驻孵化,促进科研成果就地产业化。深入实施“涌泉行动·人才进港”,力争新增省市级科研平台3家以上、高层次人才团队2个以上、高层次人才100人以上。二是实施教育高质量跨越发展行动。坚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创建。强化总量供给,优化中小学幼儿园教育布局,提速锦川实小等6个教育项目建设,新增各类优质学位3200个。强化质量提升,瞄准小学“强基”、初中“壮腰”、高中“提质”精准发力,深入实施泉港一中优生培养“筑梦计划”,施行“提尖增量”导师制,优化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支持泉港二中、五中、惠华中学等学校达标晋级,力争中高考成绩取得新突破。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深化“区管校聘”改革,拓展提升教师“一管二聘三考评”管理,开展师德师风专项整治,壮大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三名”队伍。巩固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标准化建设成果,进一步提升教科研训能力。强化多向拓展,多方筹措教育发展基金,积极融入全市“互联网+”教育共同体,持续推动“双减”工作落实。加快推进泉港职专二期建设,探索泉港职专与黎明职业大学合作办学模式,优化职专专业设置,实现产业群和相关专业融合匹配,打造产教融合先行区。三是实施深化改革赋能行动。贯彻落实推动民营经济创新发展若干措施,持续打响“办事不求人,服务在身边”营商环境泉港品牌,以政府“硬措施”提升营商环境“软实力”。深化“一网通办”“一次办好”,打造“一件事”集成服务套餐,持续推行惠企政策“免申即享”,落实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深化港口与集疏运体系协同发展,持续落实外贸货物港务费返还、引航费下降等助企纾困政策,降低港口物流成本。开展中小企业提级培育工程,新增“四上”企业15家以上,推动市场主体总量突破6万户。鼓励企业借力资本市场、实现裂变扩张,培育上市后备企业4家、挂牌后备企业1家。优化国有资本布局,完善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制度,提升国有企业竞争力;综合运用公司债券、中期票据、债权融资计划、融资租赁等金融工具,打好国有企业融资“组合拳”。稳妥化解债务存量,有效降低政府债务风险等级。运营好泉港区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健全规范高效、风险可控的“募、投、管、退”运行机制,扶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成长,引导基金优先投入含绿量多、含新量足、含金量高的好项目,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四)重融合铸文脉,着力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幸福乡村。一是推动“强产业”与“富百姓”相统一。深入开展“富民强村”“百企兴百村”行动,充分利用农村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山海资源,加快培育一批多功能、复合型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创建1个农业产业强镇、2个现代农业产业园、3个“一村一品”专业村,力争经营性收入超百万元村达10个以上;加快推进诚平二级渔港、名成渔业产业园、金腊养殖基地等10个海洋经济重点项目和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打造东部滨海、西部绿色农业经济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推行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和土地流转,力争完成试点服务面积1000亩以上。精准开展“造血式”防贫返贫帮扶,全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二是推动“优人居”与“美乡村”相统一。实施新一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环卫一体化改革。加快村庄规划编制,完成应编村庄规划全覆盖。实施农村裸房整治1400宗以上,提档升级“四好农村路”8公里,完成25公里河道清淤。加快市级“五好”乡镇试点镇建设,推动省市试点村提档升级,新创建一批示范村、标杆村。三是推动“兴文化”与“促文旅”相统一。深入实施“形象塑造”“文化提升”“铸魂强基”“文明引领”四大工程,在全区中小学持续开展“知泉港·爱家乡”专项教育,讲好泉港故事、宣介泉港美景美食、提升泉港形象,推动“中国长寿之乡”品牌更加深入人心。加强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加快推进土坑村古建筑群“三防”工程建设,实施大成古厝、曾炉寺等文物保护单位修缮,推进泉港区博物馆和2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组织百场公益性精品演出,确保“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通过复核。活化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办好海丝福船文化节、孝廉文化节、涂岭红茶文化节、猪脚美食节等“一镇一品”文化品牌,做优乡村旅游、滨海观光、森林康养、红色教育等精品“福旅”线路,推动蒙出部落文创园等文旅项目尽快落地建设,支持创建文体旅融合示范村、全域生态旅游示范镇。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baogao/huadong/4045.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