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涌泉行动·人才进港:为贯彻落实泉州市“涌泉”行动,泉港区聚焦高校毕业生、重点产业人才、基础性人才和教育、医疗紧缺专业人才,配套出台“涌泉行动·人才进港”9份引才政策,吸引一批社会经济发展紧缺人才涌入泉港就业创业。
7.“1+8”引才留才政策:“1”即《泉港区落实“涌泉”行动若干措施的实施方案》;“8”即《关于建立泉港区基础性人才发现选拔机制的实施方案》《泉港区机关事业单位优秀人才引进方案》《泉港区高层次人才认定及政策支持规定》《泉港区支持“双一流”高校毕业生返乡就业创业的实施意见》《泉港区关于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鼓励企业人才购房补助实施办法》《关于吸引和集聚各类石化产业人才在泉港就业的若干措施》《泉港区教育系统引聘、招募基础教育人才政策待遇方案》《泉港区卫健系统引聘、招募卫生技术人才政策待遇方案》等8份“涌泉行动·人才进港”相关配套政策。
8.海外抢单:鼓励企业走出去见客户,开拓国际市场,达成更多外贸订单。
9.五个美丽:美丽乡村庭院、美丽乡村微景观、美丽乡村小公园(小广场)、美丽田园、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点。
10.一镇四线二十四村:“一镇”指涂岭镇省级乡村振兴特色乡镇,“四线”指2条市级示范线:“前欧村—小坝村—樟脚村—黄田村”“东张村—玉湖村—玉山村—秀溪村”和2条区级示范线:“涂坑村—后龙村—诚峰村—诚平村”“钟厝村—普安村—三朱村—前黄村—后张村”,“二十四村”指7个省级试点村、8个市级试点村、9个区级试点村。
11.“1338”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1”即一条监测底线;“3”即三项监测措施(主动申报、部门预警、常态化摸排);“3”即三项认定程序(核查、认定、风险消除);“8”即八项帮促措施(干部挂钩、产业帮促、就业帮促、“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巩固帮促、兜底帮促、消费帮促、应急救助、社会帮促)。
12.线上+线下1小时就业圈:线上,开发“1小时灵活就业”智慧服务平台,实现1小时就业网络区内全覆盖,免费为灵活就业人员及雇主提供24小时全天候、不打烊的线上线下服务平台。线下,打造“1小时灵活就业”零工市场,在泉港区101个村(社区)设置“就业服务窗口”,101名村(社区)就业服务专员、公益就业帮团队为群众提供服务,实现零工快速对接。
13.“一老一小”服务体系:养老和托育服务体系。
14.“三无”县(区):无进京越级上访、无大规模集体上访、无因信访问题引发极端恶性事件和舆论负面炒作。
15.千名干部进千企,一企一策促发展:组织千名干部进千家企业,对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商贸重点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全覆盖、全挂钩、全联系”,推动企业增资扩产、提质强产,促进产业加快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16.局长进窗口走流程: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通过到本单位入驻区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分中心采取亲自办、陪同办、交叉办等方式亲自体验本单位及下属管理单位或跨部门的线下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办理过程。
17.“放管服”改革: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
18.一个领域(区域)一支队伍管执法:在行政执法部门、镇街分别组建综合执法队伍,整合执法事项、资源、力量、权力,形成权责统一、权威高效“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体制。
19.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
20.行政处罚“四张清单”:包括不予处罚事项清单、从轻处罚事项清单、减轻处罚事项清单和免予行政强制事项清单。
21.油头-化身-轻纺尾:以石油冶炼为源头、化工加工为中间环节、轻工纺织为末端的石化产业体系。
22.隔墙工厂:园区内相邻企业产品互为配套,合作更加紧密。
23.“四个一批”试点项目:“谋划一批、开工一批、在建一批、投用一批”项目。
24.“五个一”工作机制:一个重点项目、一名项目区级挂钩领导、一名部门领导负责、一套专门班子落实、一个具体方案实施。
25.“飞地”政策:打破行政区划限制,通过规划、建设、管理和税收分配等合作机制,将镇(街道)引入的项目放到其他镇(街道)的产业园区、商务楼宇,对落户异地的招商项目固投、税收进行分享。
26.“蓝色海湾”综合整治:提高海洋生态修复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通过生态修复,最大程度地修复受损和退化的海洋生态系统,恢复海岸自然地貌,改善海洋生态系统质量,提升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27.一单一函一书:《泉港区创城迎检工作督导现场问题交办单》、《泉港区创城迎检工作督导限期整改催办函》、《泉港区创城迎检工作督导问责处理建议书》。
28.科技创新“四个倍增”:到2025年实现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倍增、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倍增、高水平科研平台数量倍增、高层次人才团队数量倍增。
29.一室两院四中心:清源创新实验室;福大石化学院、福师大泉港石化研究院;国家阀门产品质检中心、福建石化产品质检中心、国家级化肥催化剂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省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创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