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山东省)淄博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12月28日)

  稳定市场主体运行。认真落实国家和省稳增长一揽子政策,健全惠企政策直达机制,完善中小微企业减负纾困措施,助力市场主体加快发展。深化服务企业专员制度,加强煤电油气运供应,保障重点企业稳定生产,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实施信贷投放扩容工程,完善政银企对接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等领域支持力度,推进普惠金融与科创金融、供应链金融深度融合,力争信贷投放增长10%以上。坚定不移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引导商协会组织更好服务民营经济发展,多措并举破解中小微企业发展难题,尽心竭力当好企业坚强后盾;发展新个体经济,新增市场主体10万户以上,积极培育“小升规”种子企业,持续壮大企业群体规模。

  (二)聚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坚持市域一体、协同并进,把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作为释放内需潜能、促进产业转型的重要举措,努力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融入重大发展战略。增强沿黄城市意识,全域融入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布局实施一批产业发展、民生改善、防洪减灾重大项目,加强与沿黄各市在基础设施、生态保护等领域的合作;用好省支持沿黄25县(市、区)高质量发展政策,推动黄河三角洲药谷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持续抓好省委专项巡视反馈问题整改。推进济淄同城化,建设经十路东延等互联互通工程,积极对接齐鲁科创大走廊,加强市域产业合作和创新协同。用好国家和省支持老工业城市转型发展系列政策,策划实施一批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助力老工业区、革命老区振兴发展。

  强化区域统筹联动。统筹产业分工、政策供给、要素保障,引导各区县优势互补、协同联动,构建各具特色、充满活力的发展格局。绘制全市“产业图谱”,一体规划、科学布局产业发展空间,明晰各区县主体功能定位,支持各区县集中培育2—3条优势产业链群。落实“飞地经济”政策,创新共招共引、共建共享机制,对重大产业项目实行市级统筹布局。强化市域内基础设施统筹,完善区域间综合立体交通、能源保障等网络,推动互联互通、共享共用。支持各区县做强特色产业园区,规划建设齐鲁化工区等区域能源中心,抓好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配套,提升园区承载功能。

  健全协同发展机制。出台统筹发展区域经济相关政策,完善评价指标体系,推动区县加压奋进、争先进位。优化要素资源配置机制,加强土地、水资源、能耗等市级统筹,深化“亩产效益”评价改革。理顺市以下财政体制,健全区县高质量发展财政激励政策,完善太河水库水源地、黄河滩区生态补偿机制。

  (三)聚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

  坚持工业立市、制造强市,抢抓山东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重大机遇,坚定不移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实施传统产业“强基工程”。以节能降碳和数字转型为牵引,推进“千项技改、千企转型”,支持绿色化工、纺织服装等产业迈向中高端,完成市级重点技改项目300个以上,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全覆盖。强化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推进建陶、玻璃等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实施赤泥综合利用产业化等示范项目,建成绿色工厂140家。深化建筑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组建产业链联盟,推进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重塑“建筑之乡”品牌。

  实施新兴产业“突破工程”。一业一策提升“四强”产业能级,培育壮大氟硅新材料、高端医疗器械、智能机器人等优势产业链群,“四强”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2%。做大新能源产业规模,抓好齐鲁储能谷等项目建设,实施“氢进万家”科技示范工程,推动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建设,新增燃料电池汽车100辆。支持节能环保新材料、固废综合利用等产业发展,建设节能环保产业集群。

  实施数字经济“跃升工程”。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网络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智能化管理,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构建典型应用场景50个。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产业发展,抓好爱特云翔大数据中心等50个数字产业项目,促进平台经济、新型电商等服务业健康发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8%以上。

  实施产业生态“培优工程”。做实产业链“链长制”,强化金融、法律服务保障,培育聚烯烃、工程塑料2条千亿级、13条百亿级产业链,做优新医药、聚氨酯等省“雁阵形”产业集群。培优塑强一批“链主”企业,鼓励企业加强产业链资源整合,促进研发平台、应用场景等共建共享。支持骨干企业坚守实业、深耕主业,力争500亿级企业达到3家,100亿级达到17家,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30家、单项冠军企业10家以上。深化与驻淄央企省企合作,推进天辰齐翔己二腈二期等重大项目,实现企地互利共赢。

  (四)聚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坚持科技引领、人才制胜,始终围绕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夯实产业转型支撑,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

  搭建优质创新创业平台。抓好淄博绿色化工与功能材料山东省实验室建设,发挥淄博产业技术研究院创新效能,鼓励高校和企业参与建设公共研发平台,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达到500家。完善创新创业孵化体系,搭建项目全生命周期孵化链条,科技企业孵化载体达到30家以上。推进科学城建设,打造环山东理工大学创业创新带,支持青岛科技大学教科产融合基地发展,建设优质创新要素资源集聚区。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培育壮大创新企业群体,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达到1600家、2000家,规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52%。围绕“四强”产业及新能源新环保等重点领域,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强市试点城市建设,完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6.7件。推进“质量强市”建设,提升标准化创新发展水平,支持更多企业争创名优品牌,增强“淄博制造”竞争优势。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baogao/huadong/3998.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