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坚定乡村振兴,走好共同富裕必经之路
让农业强起来。扛牢粮食安全责任,坚守耕地保护红线,实施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有序推进丰乐河等区域“坡改梯”项目建设,深入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全面提升耕地质量。加强皖南花猪种源保护利用,抓好生猪稳产保供和动物防疫工作。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扩大茶、蜂等农业主导产业优势,力争茶业、蜂业综合产值分别达12.5亿元、4亿元。加强与省农担公司合作,扶持谢裕大、花之韵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新增菊花、香榧等特色产业基地1500亩。紧盯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示范基地建设,新增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户以上、家庭农场10户以上、“三品一标”认证产品3个以上。加快区域商业体系建设,用好“田园徽州”“徽州优品”公用品牌,力争农产品线上销售额增长15%以上。
让农村美起来。持续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编制洽舍、梅川、光明等 8个村庄规划。完成翰山、石桥等4个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启动罗田、芝篁2个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健全村庄建管运营长效机制,加快建设省级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深化农村“三大革命”“百千工程”,完成14个自然村人居环境整治,整村推进2个行政村农村改厕,全力争创省级农村改厕提升与长效管护机制示范区县。加快西溪南镇省级数字乡村试点建设,推进“数字乡村·智慧三农”云平台开发运用,提升数字乡村建设水平。
让农民富起来。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接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分层分类帮扶农村低收入人口,健全防止返贫致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深入实施好财政衔接资金项目。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激活农村闲置资源,强化“村村协作”,推进村集体经济组织“村社分账”改革,力争新增集体经济强村4个。积极开展乡村运营机制创新试点,成立区级“两山银行”、乡镇“振兴公司”和村级“强村公司”。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施“两强一增”工程,构建多元化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民稳定增收。
(三)坚定业态互融,探索山水增值路径之变
三产联动耦合。顺应疫情催生旅游新变局,推深做实旅游业品质革命,坚定“旅游+”,促进旅游与农业、工业、文化、生态、体育、水利等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呈坎、唐模等主流景区提档升级。鼓励社会资本整合美丽乡村、休闲康养、红色传承、研学教育等文旅资源,量身定制旅游产品,全面打响“相约徽州·乐享山水”旅游IP。对照“五有”标准持续推进乡村微景区建设,加快石岗全国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创建碣石、容溪、虹光3个A级景区村庄,乡村旅游人次增长15%以上。启动桐子山新石器遗址公园建设。适应旅游消费趋势变化,大力发展健康、养老、物业等服务业,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全力争创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创意赋能文旅。以创意赋能文旅要素优化,深化游客旅游体验、提升全域旅游品质。推进创意下乡和创意景区建设,丰富“文化+演艺”“非遗+研学”等创意产品,打造绿野仙踪西溪南、山水休闲醉容溪等沉浸式旅游体验新场景。发挥全国最美乡村旅游公路品牌优势,做靓绿水青山运动会、黄山毛峰茶文化节等系列文体赛事品牌。加快智慧旅游建设,创新景区数字化解决方案和游客数字化体验产品,构建“全域统筹、全业融合、全民共享”的智慧旅游体系。激活西溪南、呈坎等夜经济新业态,创意提升“把一份徽情带回家”系列伴手礼和文创产品,带动旅游“二次消费”,提升文旅产业综合效益。
加快优势转化。以共建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衢黄南饶联盟花园等为契机,加强与长三角城市跨区域融合,推动资源互补、客源共享。积极推进黄山风景区换乘中心潜口站建设,打造功能完备的徽州旅游集散中心。加快远近黄山上庄、黄山青春谷等文旅项目建设,扶持谢裕大茶博园、竹艺轩等重点文旅企业发展壮大,整合推动民宿业集聚发展,加快规上文化企业、限上住宿业企业培育。支持和鼓励徽菜名品店回归,推动徽菜创新发展。创新旅游营销手段,提升文创大赛、摄影大赛、非遗夜市等品牌活动吸引能级,让旅游人气集聚起来、气质时尚起来。
(四)坚定项目为王,持续扩大有效投资之势
引进一批项目。落实“10+10+N”工作机制,围绕三大主导产业开展建链补链延链强链,打好平台招商、商协会招商、基金招商、以商引商等“组合拳”,力促浙大网新、中粮收购谢裕大等一批重点在谈项目签约落地。全面开展标准化厂房招商,力争招引智能制造产业项目10个以上。积极利用闲置厂房、低效土地、存量楼宇等资源开展存量招商。确保全年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0个以上,到位资金增长10%以上。
推进一批项目。坚持顶格推进项目建设,年度实施区级重点项目140个以上,实现沿浦弘圣年产7400万套新能源汽车配件、圣戈班汇杰新材料等项目开工,加快永新年产8万吨新型包装材料、贯之园艺术度假、玉屏地产地块等项目建设,确保竣工投产项目60个以上。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有序推进社会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新基建建设,完成市下达5G基站建设任务。
储备一批项目。精准把握脱贫地区过渡期政策及“两新一重”、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地方政府专项债、中央生态环保专项资金等政策导向,聚焦基础设施、产业转型、民生保障、生态环保、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精心谋划编报一批打基础、增后劲、利长远的基础项目和重大项目,调整优化“十四五”重大项目库、“双招双引”重点在谈项目库和对上争取资金项目库,力争全年对上争取各类资金10亿元以上。
(五)坚定改革开放,拥抱沪杭都市共赢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