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生态资源转化利用。扎实做好“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加快太平湖区域自然保护地“多规合一”,高起点规划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开展山水林田湖等生态资源摸底调查,积极参与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建设,探索推进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和保护补偿。大力发展优质生态农业、绿色低碳工业、生态文旅产业,支持林下种养、智能制造、体育康养等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加快优质水资源市场化开发,推进生态产品产业化利用。围绕“碳达峰”“碳中和”,探索推进林业碳汇、绿色金融等市场化交易,实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构建生态共建共享格局。全面推行环境监督长制,纵深推进“河湖长制”“林长制”“田长制”,加快构建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参与的生态环境监督体系,全力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高标准规划太平湖南岸岸线贯通设计方案,联通节点景点、深度嫁接产业,打造一条“六线合一”的高品质岸线,推动“还岸于民、还绿于民、还生态于民”。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倡导垃圾分类、绿色出行,深化绿色工厂、绿色社区等创建活动,城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50%以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三、抓平台优化,培育拓展并举,推动工业量质齐升
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实施二产“提质扩量增效”行动计划,
深化主导产业“链长制”,主动承接沪苏浙产业转移,力争新签入园工业项目15个、新开工10个、建成投产10个以上,确保全年工业投资增长10%以上。强化数字赋能,推进“5G+工业互联网”、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金瑞泰CTP版材扩建、晶特美二期等技改扩规项目10个以上,新增数字化车间1个、绿色工厂1个、“机器换人”企业5个,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开展优质企业引育行动,实施科技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加快同兮生物、铧富锦连接器等项目建设,支持联合利华立顿茶、华绿园等企业加大研发、拓展产品,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战略性新兴企业4家、“两化”融合贯标企业3家。做强壮大优势产业,科学规划工业三大主导产业基地建设,打造具有黄山区特色的产业龙头、产业集群。
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扩大重点骨干企业、“市级队”企业规模效益,推进“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培育入规企业7家,力争产值超亿元企业达10家、规上工业总产值达36.5亿元。优化工业企业业绩考核办法,促进企业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发展,新培育省市“专精特新”企业3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2家、省商标品牌和“皖美”品牌示范企业各1家。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支持企业深化与行业龙头企业的协同创新、产业链上下游的协作配套,培育打造一批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细分市场“小巨人”企业。全力支持培育企业上市,尽早尽快拥有我们自己的上市公司。发挥小微产业园创新资源集聚、新业态培育孵化的功能,加速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培育一批高成长性小微企业。
提升园区平台承载服务力。持续提升经开区基础设施,启动物流园、污水处理厂等项目建设,新建合溪路、黄荆路,完成投资1亿元以上。有序实施沿河企业搬迁,加快天琳竹业、白天鹅宣纸等低效企业清理,不断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全面推进“管委会+公司”,设立主导产业发展基金,推动经开区投融资平台建设。建立完善以亩均效益、单位能耗为主要标准的园区考核评价体系,深化“开发区改革提升年”活动成效。优化提升招工服务模式,保障企业用工需求。
四、抓农业提质,发展乡村产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打造高质高效农业。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抓好“菜篮子”工程,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实施一产“两强一增”行动计划,开展特色产业“1212”发展工程,推动精致农业向生态化、标准化、精深化方向发展。加快种养业提质增效,巩固提升现有农业产业基地绿色防控水平,发展生态茶园1000亩。推进科技强农,强化数字赋农,建立“6+1”食用农产品检验检测工作机制,提升太平猴魁机械化制作水平,推行农业物联网、农产品“一物一码”技术应用,支持数字茶园、可视农业、智慧农业发展,增强绿色优质农产品有效供给,打造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加快农业全产业链建设,支持企业开发茶粉茶饮、臭鳜鱼、“四季鲜笋”等深加工农特产品,培育发展一批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强农业品牌建设,深化太平猴魁公用品牌管理,支持黄山毛峰产业发展,争创“太平香榧”“太平竹笋”“永丰萱草”等公用品牌,扶持“爱及乌”“五丰源”“岭上六宝”“田园小厨”等本土品牌发展。推进农业示范区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建设,谋划建设农产品加工孵化区,挂牌成立生态环境部有机食品发展中心,完成南京环科所黄山科研基地改扩建项目。实施“机械强农”工程,推进全程机械化、服务社会化,支持农业仓储冷链设施建设,新建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点2个、农机社会化服务联合体3个。
培优做强乡村产业。突出产业兴旺这一乡村振兴重点,完善农业发展支持政策措施,发挥安农大皖南综合试验站科技示范作用,探索“产业联盟促产业振兴”模式,推动特色产业向优势产业、主导产业转化,打造“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优工程,引导有规模、有品牌、有市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向企业化方向发展,加快产业联合体提质增效,新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个、示范社示范场5个。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升级行动,申报实施乡村振兴和文化旅游综合能力提升工程,完善村庄景区、乡村民宿设施配套和服务功能,发展节庆农业、创意农业、认养农业。支持特色食品、手工业等乡土产业发展。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积极培育农村电商主体,引导发展“直播带货”等销售新模式,力争农产品网络销售额增长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