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是突出民生保障,推动社会治理实现新突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好底线民生、基本民生和质量民生,不断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优质化水平。着力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强化就业优先政策,保持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长。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障和救助制度。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和困难妇女儿童、残疾人等社会弱势群体救助。大力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建成康养目的地。着力发展社会事业。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高公共医疗服务质量,加快城市医联体建设。着力加强社会治理。完善社会矛盾纠纷预防调处化解机制,扎实推进城乡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深化“铸安行动”,建立健全食品药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推动扫黑除恶常态化、机制化,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全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三、2022年重点工作安排
2022年是新一届政府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关键一年,做好明年各项工作意义重大。明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9.5%。重点做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筑牢发展根基,奋力提质扩量增效。坚持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不断做强存量、做优增量、做大总量。
一是加大“双招双引”力度。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延伸扩面,加快实现“跨省通办”,深入开展“四送一服”,着力打造优质营商环境。完善招商引资考核激励办法,拿出真金白银重奖“有功之士”。积极对接长三角等地区产业集群,充分发挥驻点招商组“桥头堡”作用,灵活运用平台招商、专业机构招商、行业商会协会招商等方式,做好项目信息收集和招商推介,实现招商项目数量、体量、质量的新突破。实施“双招双引”提质增效行动,围绕三大新兴产业和商贸物流、教育、医疗等重点行业,编制产业地图和产业链招商目录,全年新签约亿元以上重大项目30个以上。
二是加快项目建设速度。抓好合理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使用范围政策机遇,聚焦“四化同步”、“五大攻坚行动”,积极谋划储备一批基础性、枢纽性、带动性强的关键项目。树牢合伙人思维,将城区菜市场改造提升、李郢孜春申君文化园、城市片区开发等项目推向市场,充分激发社会投资活力。实施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落实重点项目区级领导包联制度和管行业必须管投资工作机制,实行“周沟通、月督导、季调度”,积极做好特色小镇等项目前期对接,加快推进再生资源及报废机动车回收加工、西部客运站等项目建设,争取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开工4个。
三是提升园区发展高度。坚持三大园区发展主阵地不动摇,推进新型功能材料产业基地壮大规模,推动建设宏泰钢铁二期、70t电弧炉余热回收利用、望峰岗北部集中连片开发项目,继续做好陶圩码头项目前期准备工作。推进智造园区扩容提质,积极与高新区携手合作,集中打造电子器件、汽车零部件等产业基地。实施“亩均效益”评价,开展闲置建设用地、工业低效土地治理。优化园区管理体制机制,推行“标准地”改革,大力发展“飞地经济”,加快建设五区块标准化厂房。推进西商农商城全面运营,不断丰富农产品产销、农副产品深加工、冷链物流等主导业态,加快构建地方特色农副产品集聚发展平台。
(二)激发市场活力,加快培育内生动能。坚持遵循市场规律、善用资本力量,推动更深层次改革、更高水平开放、更广范围创新。
一是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抓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深化农村闲置宅基地、住宅盘活利用改革创新。实行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做好要素市场化改革,提高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壮大国有企业投资运营规模,推动淮南达城建设公司、淮楚市场管理公司等企业市场化转型发展。
二是提高开放合作程度。精准对接沪苏浙,合作结对更多县区,力争在产业协同、创新共育、园区共建等领域取得更大成效。全方位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用足用活配套政策,深度参与产业分工,努力打造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实施外贸主体培育壮大计划,鼓励新型材料、特色农产品等优势产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多形式、多渠道“走出去”,深度融入国内外产业链、价值链。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4000万美元以上,外商直接投资2050万美元以上。
三是增强创新引领能力。大力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坚持“科创+产业”发展模式,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对接长三角科技创新资源,招引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来区建立成果转移中心、转化基地。支持企业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产学研用合作,建设实习和就业创业基地,着力构建多元化的创新平台。实施科技型企业培育工程,引导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家,积极创建安徽省农业科技园、淮南市创新技术中心。鼓励支持企业围绕特色优势产品组建产业联盟,提升协同发展水平。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分别增长10%、16%。
(三)厚植生态底色,着力营造绿色环境。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打好生态文明建设持久战,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谢家集。
一是抓好污染防治。推行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监督长制,进一步完善网格化监管体系。完成2021年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实施十三项大气污染专项整治升级版,做好秸秆禁烧、餐饮油烟治理、道路扬尘防控等工作,确保PM2.5平均浓度、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完成目标任务。投资6200万元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推进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加强饮用水水源地排查整治,巩固入河排污口治理成效,保障水生态安全。严格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开展全域土地整治试点工作。强化危险废弃物、医疗废弃物收集处理监管,加大白色污染治理力度,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严格防控土地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