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鹰潭市政府工作报告
市人民政府代市长 王亚青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同志提出意见。
一、2024年工作回顾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一年来,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发展迈出新的坚实步伐。
(一)经济运行平稳向好。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始终坚持高质量发展不动摇,主要经济指标持续保持全省第一方阵。预计(下同)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9%左右,其中地方税收占比74.6%、高于全省12个百分点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5%、6%左右。2023年度市本级蝉联二类市综合考核第一,全市全域连续3年进入全省综合考核第一等次,并取得近年来最好成绩。开发区主阵地作用不断凸显,贵溪经开区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贵溪经开区、余江工业园区扩区调区成功获批。
(二)产业发展量质齐升。产业规模不断壮大,铜基新材料集群获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规上工业企业达598家,规上工业营收突破5000亿元;22家企业入选江西民营企业100强、数量全省第二,29家企业入选江西制造业民营企业100强、数量全省第一。技改、数字化转型赋能产业发展,技改投资增长20%左右、连续3年居全省前列,揭榜省级铜产业大脑建设,78.5%规上工业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鹰潭高新区智慧园区综合管理平台获评工信部试点示范,全省工业强省建设推进大会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现场会在鹰潭召开。科创能力稳步提升,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2.4%、持续保持全省第一,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上升至全省第二。参与共建的先进金属材料及关键矿产开发江西省实验室、稀贵稀散金属材料江西省重点实验室获批组建,获评科技领军及入库企业、高成长性科技型企业19家,新增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家,贵溪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强县试点县,月湖县域创新能力评价全省第一。金融供给持续优化,在全国率先开展铜产业转型金融试点,获批江西省地方标准立项,并列入国家行业标准研制项目,各项贷款余额增长18.1%,持续保持全省第一,获评第三批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
(三)投资消费稳中有进。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争取各类上级资金80.14亿元,429个市大中型、123个省大中型、40个省重点项目均超额完成投资计划;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68个,其中重点优强项目25个。多措并举促进消费,及时出台“两新”实施方案,发放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资金1.34亿元,累计带动消费7.8亿元;余江入选全国县域商业领跑县;“鹰潭桃酥”被确认为全国《桃酥》三大团体标准之一。持续唱响“龙虎天下绝”品牌,成功承办2024年浙皖闽赣国家生态旅游协作区交流推进会,新增1家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白鹤湖嘻嘻哩、灵溪湖生态旅游区获批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市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收入分别增长20.8%、21.8%,均创历史新高。
(四)改革开放走深走实。扎实推进国资国企改革,设立50亿元现代产业引导基金,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中期评估获评全省A级。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省设区市首部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法规正式施行,在全省率先实现“一表同享”改革试点全域覆盖,37件“高效办成一件事”落地见效,不见面开标率100%,“一网通办”融合平台项目荣获全国“2024数字政府管理创新奖”。强化各类要素保障,工业用电量增长7.72%,全年供应各类土地11926亩,项目建设用地实现应保尽保。扎实推进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鹰潭国际陆港货物吞吐量实现较快增长,陆港公用型保税仓库仓储货值全省第一,内陆地区首个进口再生金属原料目的地智慧检验监管试点实现常态化运行;加力运营鹰潭港中童码头,正式开港九牛滩码头,水路运量突破20万吨。推动外贸促稳提质,进出口贸易总量突破460亿元、增长5.4%。
(五)城乡融合协调发展。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五年成模式”效果明显,“物业进乡村”“互联网+第四方物流”供销集配站点实现乡镇全覆盖;城乡供水“一张网”基本建成,花桥水利枢纽工程实现通水;余江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做法入选全国典型,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现场会在鹰潭召开。城市更新稳步开展,市县两级国土空间规划均获批实施,开工改造老旧小区8907户,打通断头路、丁字路249条,新增公共停车位2446个、公园绿地20.83公顷,在全省率先推出网约公交,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重点城建项目顺利推进,弋南高速、信江南路延伸、幸福河湖工程加速实施;天禄至龙虎山、万年至鹰潭高铁北站、余信贵大道全线贯通。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加快,粮食种植面积187.58万亩,总产量13.62亿斤;新增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基地2个、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1家、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6个、绿色有机农产品20个、“赣鄱正品”4个,鹰潭、余江坞桥供销合作社均获评全国先进集体;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开展村点整治240个,完成厕改1.08万户,贵溪、余江列入全省“四融一共”和美乡村建设县;深化“三变”改革和“两闲”盘活利用,带动农民稳定增收,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缩小至1.93:1。
(六)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抓好中央环保督察反馈典型案例和突出问题整改。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市PM2.5平均浓度25微克/立方米,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95.1%;市县两级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率均为100%,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66.77%,同比上升17.63个百分点,国省考断面连续6年保持Ⅱ类水质,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连续4年全省优秀。圆满完成国家海绵城市示范城市建设任务,信江新区厂网河湖园一体化、虎岭公园等398个重点项目全部完工,186个城区易涝积水点整治全面完成,信江新区七河八湖水系全域联通,实现了“旱时补水、平时蓄水、涝时排水”的综合平衡。系统推进生态保护修复,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退化林修复均完成省下达任务,成功申报国家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持续畅通“两山”转化通道,开展全国首个自然资源资产配置方案编制。扎实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5家、省级绿色工厂20家,全市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3%。贵溪经开区获评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
(七)民生福祉不断增进。10件民生实事全部完成,解决了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全市新增城镇就业人口1.69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32万人,“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一揽子提高城乡低保、特困、孤儿等5项救助标准,养老、失业、工伤保险新增2.44万人次,发放各类社会救助资金2.37亿元。提升改造城乡养老服务设施114家,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在96%以上。市老年大学成功获评全国老年大学标准示范校。稳步推进国家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公立医院实现检查检验结果互认,门诊、住院费用分别下降15.7%、38.8%。持续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为97.49%;全域推进县域义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全面推行义务教育起始年级“阳光分班”,“双减”满意率达97.65%。鹰潭技师学院成功创建,鹰潭卫生职业学院获批设立。扎实做好退役军人工作,军供服务保障获东部战区表扬。有序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在全省率先实现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建设全覆盖,高质量承办全国啦啦操锦标赛、第十一届环鄱阳湖国际自行车大赛等一批体育赛事。
(八)安全水平有效提升。全年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52.38%、30.77%,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各领域风险平稳可控,不良贷款率保持低位;食品安全风险防控指数连续7个季度领跑全省;气象风险预警有效助力防灾救灾;及时出台房地产“28条”和公积金“12条”惠民政策,绿地等“保交房”工作扎实推进。初信初访一次性化解率达95.89%、全省第三。“三大专项行动”有力有效,刑事、治安案件分别下降28.7%、30.1%,公众安全感排名位居全省前列。
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扎实推进。基干民兵队伍编建完成,双拥优抚工作良性发展,军政军民团结氛围更加浓厚。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深入开展。“五大暖侨行动”持续推进。工会、共青团、妇联、红十字会等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充分发挥,关心下一代事业取得新进步。
一年来,我们坚持党建引领,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政府工作各领域、全过程,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我们严格依法行政,扎实推进“府院联动”,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我们主动向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认真接受市政协民主监督,积极吸纳代表委员真知灼见,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57件、政协委员提案192件,满意率均为100%。我们带头过紧日子,坚持三公经费“只减不增”,深入开展重点领域专项审计,增收节支和挽回损失1.62亿元。我们坚持刀刃向内,扎实开展政府系统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政府工作更加规范,行政效能持续提升。
各位代表!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向驻鹰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公安干警、消防救援队伍指战员,向驻鹰单位,向关心支持鹰潭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致以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谢!
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有待进一步巩固,市场预期相对偏弱,居民消费等有效需求释放还不足;重点领域改革仍需攻坚突破,营商环境还要持续改善优化;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产业体系仍不完善;民生领域还有短板,生态环境、安全生产、风险防范等压力依然较大;政府工作还有一些薄弱环节,政府自身能力和作风建设还需持续加强,等等。我们将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拿出解决问题的实招硬招,不辜负全市人民的殷切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