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2025年1月4日在六安市叶集区第二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六安市叶集区人民政府区长 秦富好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4年工作回顾
2024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关键之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的冲刺之年,一年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及省市区委决策部署,团结带领全区人民以超常举措承压而上、逆势而进、难中求成,以一往无前的奋进姿态和躬身入局的务实担当,在推动叶集高质量发展中彰显新气象、展现新作为,较好地完成区二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年度目标任务。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3%、6.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这一年,我们超前谋划、大干快上,各项工作成效显著。《叶集—固始“一河两岸”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合作区发展规划》获国家发改委批复,停运10年之久的叶集火车站客运业务恢复运营,城区至姚李、孙岗供水主管网建成投用,在全市第一个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
这一年,我们狠抓落实、排除万难,重大项目取得突破。五里拐橡胶坝、尾水湿地项目建成启用,洼地治理、城市排水防涝设施改造提升等项目开工建设,G529金岳线叶集段公路工程主体完工,化工园区智慧园区(一期)、公共管廊(一期)建设完成,投资11亿元的欣奕华半导体、投资10.5亿元的卓越新材料、投资10亿元的华爵新材料项目主体建设完工,年产3.7万吨聚乙烯吡咯烷酮的华福化工进入试生产,2025年以上4家化工企业将正式投产。
这一年,我们团结一心、争先创优,大事喜事振奋人心。围绕年度奋勇争先目标,先后获评“全省平安建设优秀县区”“全省信访工作优秀单位”“第四届安徽省文明城区”,荣膺“全省制造业发展增速10快区”,成功举办全民健身走跑大赛、安徽文学奖颁奖典礼。
一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持续优化产业结构。三次产业比例优化为14.2:39.7:46.1。一产保持平稳。粮食种植面积53.9万亩,新建、改造高标准农田5万亩。签约农业项目10个,总投资9.2亿元,一产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8.9%。新增“江淮果岭”面积3838亩、改造提升标准果园3000亩。二产增势良好。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2家,总数达109家,规模工业总产值82亿元。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66家。叶集家具板材产业获安徽省首批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区域试点。培育发展纺织产业,全年招引纺织服装亿元以上项目7个、投资17亿元。完成亩均效益评价,强化结果运用。建筑业施工总承包企业数量增长42%,建筑业总产值增速居全市第二。三产活力迸发。打造江淮果岭综合文旅项目,建成“岭上秋月”“花田岭上”项目,实现民宿零的突破。繁荣文旅市场,全年接待游客56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3亿元,分别增长21%、25%。纪录片《平岗切岭》荣获第七届中国红色微电影盛典“最佳微电影”奖。开展金秋消费季、消费品以旧换新等活动,拉动消费近9000万元。组织企业参加广交会,收获意向订单1000万美元。
二是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强化招商引资。健全完善招商体系,选优配强招商队伍,建立“1+5+1”产业专班推进机制,紧盯新能源汽车、化工新材料、智能家居家电、绿色食品、文旅康养五大重点产业,开展招商引资“百日攻坚”行动,新签约固投亿元以上项目28个,总投资79亿元。强化项目调度。嘉盛纺织产业园(一期)、开发区屋顶光伏、红象人造板等28个社会投资项目年度完成投资34亿元;高标准农田、化工园区公共管廊等47个政府投资项目完成投资26.3亿元。6个省重点项目、28个市重点项目分别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03.8%和121%,29个重点项目竣工。全年国家下达增发国债2.55亿元、超长期国债3.8亿元,发行新增专项债券2.12亿元,累计8.47亿元,同比增长170.6%,创历史新高。
三是不断提升城乡品质。编制完成叶集分区规划和4个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加快补齐城市短板,实施住宅小区雨污水管网接入工程。全年征迁317户、4万平方米,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建成S245公共停车场(一期)等项目,新增泊位600个、充电桩108个,在全市率先实现公用充电桩“乡镇全覆盖”。兴洪大道改扩建工程、区委党校项目先后捧得“黄山杯”。全面推进乡村建设。建成国省干线公路5.1公里,改造提升农村道路72公里。区级寄递物流共配中心建成,第一批29个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投入运行。实施淠史杭灌区下骆山、胜天支渠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成功申报省级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2个,实施5个精品示范村59个项目,投入资金近1亿元。坚决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统筹使用衔接资金1.6亿元,实施产业发展、农田水利补短板项目45个。
四是全面深化对外合作。对口合作走深走实。六金化工园区入驻企业10家,总投资76.6亿元,现已开工建设项目6个。积极创建较低安全风险等级化工园区。和平村和美乡村建设项目获得上海市资金支持1100万元。投资10亿元的夏氏鑫电子化学品、投资5.1亿元的上海联中食用菌全产业链等项目签约落地。举办上海“五五购物节”叶集专场,在金山新建特色优质农产品体验馆,累计向上海销售农产品6.5亿元、增长20%。毗邻合作纵深推进。清单式推进合作发展事项,启动工业、果岭、旅游“三个廊道”建设规划编制,G632史河大桥及接线工程、史河湾大桥等项目前期工作有序推进。深化公共服务合作,两地教育、医保同城化初步实现。开通叶集至固始县祖师庙镇省际公交线路。融入合肥都市圈取得进展。投资12亿元的金保利新能源汽车总成项目签约落地,与蜀山经开区开展合作,成功加入高科公司供应链。累计实现外贸进出口3500万美元,利用外资增长31.5%。
五是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升级优化助企惠企“十大海”政策,落实“妈妈式”服务。召开企业家恳谈会、民营企业家座谈会5次。“划行归市”专项行动取得成效,7大专业市场入驻各类市场经营主体1500家。全年新增贷款13.5亿元。通过“免申即享”平台兑现惠企资金4672万元。建立园区企业融资需求专班服务机制,利用“转型升级贷”“科技贷”“亩均信用担保贷”等金融产品,为园区企业新增贷款6.33亿元。新登记经营主体2885家。
六是有效激发改革动能。完成17个涉改部门组建、更名、职能划转工作。深化零基预算改革,统筹产业发展、对口合作、信息化等经费1.17亿元,压减一般性、非必要支出2255万元,盘活财政存量资金5544万元。深化综合医改,加强紧密型医共体和跨区域医联体建设,实行医共体内二级预算制度。实施乡镇街和开发区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理顺区乡两级财政关系。推动国资国企改革,移交闲置校舍6处、社区用房23处,盘活国投集团公司经营性资产,实现年租金收入1500万元。深化农村改革,完成二轮土地延包三元镇试点。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集体经济村均经营性收益突破30万元。推进开发区“管委会+公司”改革,承接79项赋权事项,实行“园区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推进开发区与区招商部门合署办公,强化招商合力。共建“一河两岸一座城”获评全省发改系统优秀改革创新案例。
七是全力维护社会稳定。持续深化“无事”找书记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网格排查各类矛盾纠纷1319件,已化解1315件,化解率99.7%。我区成为全市唯一在省《民声呼应》中无问题涉及的县区。推进城市小区“六好六规范”建设,累计建成“幸福邻里中心”3个。信访形势整体向好,普法与依法治理工作稳步推进。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有效防范化解涉众金融、房地产、地方债、劳动关系等重点领域风险,妥善应对洪涝、台风、低温冰冻等自然灾害。强化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全年未发生安全生产事故。
八是切实增进民生福祉。财政民生支出20.4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85%。扎实推进50项民生实事,城镇新增就业3032人,5个城市社区达到省级“三公里”充分就业社区标准,举办第四届创业创新大赛。提高社会救助标准,拨付低保等困难救助资金9018万元。实施“安心托幼”行动,新增托位214个,每千人口托位数排名全市第一。整合改造中小学幼儿园17所,新增学位2860个,明强学校改扩建(一期)投入使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金山分院与区人民医院医联体揭牌成立,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与区第二人民医院达成合作。建立医共体“六统一”管理机制,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成公共文化空间4个,区文化中心服务群众近50万人次,举办喜迎新中国成立75周年文艺汇演,承办农民丰收节六安市主场活动,姚李镇综合文化站入选全国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特级文化站,区融媒体中心作为唯一县区级融媒体入选全省广电媒体融合发展创新实践示范“十佳案例”。2024年PM2.5均值为38微克/立方米,与上年持平。空气优良天数较上年增加3天,优良率89.6%,同比上升2.4个百分点,改善幅度居全市第一。全面接受中央、省环保督察,未发生典型案例和专项情况通报,国省控断面平均水质全面达标。
此外,武装工作和国防动员各项任务圆满完成,机关事务、双拥共建、民族宗教、公共资源交易、新闻广电、史志档案、气象地震、消防应急、外事侨务、金融保险等工作取得了新成绩,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残联、科协、文联等群团事业取得了新发展。
一年来,我们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深入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扎实推进政府系统全面从严治党,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强化法治政府建设,深化府院、府检联动,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100%。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修订区政府工作规则,完善“三重一大”制度,规范政府决策程序,落实重大事项合法性审查。依法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自觉接受区政协的民主监督,全年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43件、政协提案85件。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带头“过紧日子”。坚持脱虚向实、真抓实干,着力营造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
各位代表,回望过去一年,我们在大战大考中前行,在担当实干中淬炼,遇到的挑战前所未有,付出的努力尤为艰辛,取得的成绩难能可贵。我们的每一项工作、每一点成绩,都得益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引领,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得益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得益于全区人民的共同努力和不懈奋斗。在此,我代表区政府,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并通过你们向全区人民,向所有关心、支持叶集发展的各界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对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我们仍然面临不少的困难和挑战。主要是: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部分指标增幅不及预期、回落明显;主导产业市场萎缩,转型升级任务迫切;大项目支撑不足,稳投资形势严峻;财政收支紧平衡凸显,民生保障存在短板;少数干部进取精神不足、作风不够严实。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更加有力有效措施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