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2025年工作安排
各位代表,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的谋篇布局之年,做好今年政府工作至关重要。从国内外发展形势看,今年我们将面临更多的困难,承受更大的压力,但也要看到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党和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务实举措,将有力应对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也给县域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对此,我们要坚定不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用党中央对形势的科学判断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增强信心、迎难而上,全力以赴推动濉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取得更大成效。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打造“三地一区”战略部署和市委打造“五宜”幸福城市战略定位,紧扣“保十争百”全力冲刺、聚焦“五问濉溪”精准发力、围绕“比学赶超”争先创优,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濉溪篇章。
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左右,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左右、7%左右。节能减排完成省市下达目标任务。
重点做好八个方面工作。
一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上奋力攻坚
做大产业集群。坚持“工业立县、产业强县”战略,围绕国家和省特色优势产业试点县建设,加快实施“千亿园区计划”,打造产业竞争力更强的工业片区。全力推进力幕三期、华昱铝业等项目建设,力争铝基产业产值突破200亿元。紧扣全省“首位产业”,推动友嘉国际、上海精智等项目开工,实现金属新材料、装备制造产业联动发展,打造百亿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加快清能二期、久江新能源二期等项目建设,推动化工产业聚能成势。推进濉永毗邻地区合作区建设,加快瑞瑟科铝锭加工项目开工,支持濉鸿、锐进等再生资源企业发展,建设静脉产业园。推动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延链补链,打造“百亿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基地)”。
支持科技创新。深化“政产学研用金”合作,“揭榜挂帅”呼应产业发展需求,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30个。支持英科医疗、亚明铝业等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新增市级以上创新平台5家。实施科技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0家,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150家。深化数字化转型示范园区试点,加快建设“行业大脑”、工业互联网,完成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改造20家,新增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5个。
加强企业培育。健全“四上企业”培育机制,新增“四上企业”48家以上。用好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确保信贷资金直达一线。完善专精特新企业成长赋能体系,推进“五企共育”,新增专精特新企业10家。全力抓好百亿企业培育,支持安徽中基、力幕科技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支持弘昌新材料北交所上市,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完善考核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新增县属国企AA信用评级2家。
提振消费市场。用好推动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持续释放消费潜力。加快双墨阁五星级酒店、万达广场等项目建设,促进消费升级。启动濉溪古城、乾隆湖水街直播基地建设,提升淮海一号电商产业园承载能力,争创国家级直播电商基地,力争电商销售额超30亿元。统筹谋划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加快智慧云仓、京东物流等项目建设,提升孙疃码头、韩村码头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实现物流降本提质增效。
二是扩大有效投资,在积蓄经济发展动能上奋力攻坚
抓好“双招双引”。提升濉鑫公司实力水平,组建专业招商队伍,实现资源与项目精准对接。全年招引亿元以上项目65个,10亿元以上项目6个;新开工项目55个;力争百亿元项目取得突破。实行“链主”招商、平台招商、飞地招商,持续拓宽产业招商渠道,力争招引制造业项目占比超70%。加快组建绿色食品产业子基金,用好天使基金,推动优美特、灵坦智能等高科技项目落地,在“早、小、长期、硬科技”项目招引上实现新突破。加快推进青年发展型县域建设,发展壮大“濉青夜校”,优化青年人才发展环境。持续开展“招才引智高校行”活动,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引入“股权激励”模式,完善人才公寓等配套设施,提升人才“溪”引力。
推进项目建设。实施项目谋划“163”计划,全年新增谋划项目规模1000亿元,储备可报可批可招商项目规模600亿元,争取政策资金不少于30亿元。完善重点项目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项目投资全流程管理,确保开工率、年度投资计划完成率“两个100%”。将“大抓项目”攻势贯穿全年、覆盖全域,坚持周调度、月通报、亮灯管理,推动包浍河治理工程、溪河路下穿立交等基础设施项目投入使用,国研微型电池、中安信肉制品深加工等产业项目建成投产。全年安排县级重点项目263个,年度计划投资141.9亿元。
拓展合作领域。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吸纳沪苏浙技术合同成交额500万元以上,利用省外资金50亿元以上。加快上海、天津等飞地建设,用好“外出人员之家”“濉溪之友”平台,带动更多产业项目、专业人才涌入濉溪,转化产学研项目3个,技术合同登记额2亿元以上。落实外贸主体培育孵化措施,重点支持新能源、汽摩配等产业开拓海外新市场,新增外贸实绩企业2家。支持英科医疗、顺发食品等外资企业增资扩股,拓展重点产业链外资新渠道,利用外资增长5%。
三是创优发展环境,在提升产业承载能力上奋力攻坚
建强发展平台。濉溪经济开发区完成红枫变电站、理士变电站等电力设施建设,优化电力布局;推动海棠路南延、英科大道西延,改造修复雨污管网50公里,完成第二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做好平山电厂第二热源引入,提升承载能力。加快化工园区整治提升,确保达到较低安全风险等级(D级)水平。百善示范区完成龙安路、通济路等6条道路建设,实施园区绿化、亮化改造提升,持续优化发展硬环境。
增强要素保障。用好政策性金融工具,加快城市更新、交通路网等项目融资进展。推进高铁西站片区、S235、沱浍河航道整治等项目征迁,完成房屋征收6万平方米。加快补充耕地项目立项,推进百善示范区农用地转设施用地占补平衡,新增耕地指标2000亩。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加快战旗实业、中祥制药等低效闲置用地处置,完成处置1400亩以上。
优化营商环境。以需求为导向,深入开展“千名干部进千企”活动,做到主动靠前服务。常态化举办“棒棒茶会”企业家座谈会,以政府服务更棒助推企业发展更棒。围绕主导产业设立3-5亿元引导基金、并购基金,建立全生命周期管理基金体系。实行投资项目全程代办、全链条“快办”的服务模式,全面规范中介机构服务行为,对“办不成事”反映实行提级办理,实现营商变“赢商”。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有效维护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常态化举办数字濉溪建设公益沙龙,扎实推进“智慧政务”和“数字濉溪”项目建设,加快政务数据云端迁移。
四是聚焦城市更新,在优化城市功能品质上奋力攻坚
提升城市品质。落实城市更新专项规划,打造具有历史记忆和时代特色的县城。推进燃气、供水、桥梁等领域城市生命线建设,提高城市安全韧性。打通龙脊山路、滨湖路等断头路,实施合欢路北延、大兴桥修建,优化城市交通。加快“三旧一村”改造,提升沱河路、浍河路、濉临路等节点环境,新改建雨污管网150公里,以细节彰显品质。新增公共停车泊位1000个,完成虎山北路菜市场改造,实施基层治理赋能“十小工程”建设,打造“5分钟、15分钟”生活圈。
加强城市管理。完善县城自建房标准化建管制度,推进拆墙透绿,提升县城风貌。探索淮海路、闸河路等慢行一体化改造,稳妥推进公交运营国有化收购,改造数字化公交站台35对,践行“安行、畅行、便行”理念。开展物业管理服务巩固提升行动,争创“皖美红色”物业。加快城管、交通、环保、公安等数据信息终端并联共享,推进城市排水、环卫、绿化等公共服务一体化管理,完善“大城管”工作格局。
加强生态保护。扎实推进“1+1+N”突出环境问题整治,高标准完成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提升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落实“五控”措施,推动秸秆资源化利用,力争PM2.5降至39微克/立方米。探索全县污水处理建管一体化,做好引调水工程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全面消除现有农村黑臭水体,全县主要河流断面水质全部达到Ⅲ类标准。加大土壤污染风险排查,确保土壤环境总体稳定。完成15家烧结砖瓦企业转型退出,加快皖北矿业自发自用风电项目建设,实现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21万千瓦装机目标,推进金智储能、中核储能等项目开工,持续优化能源结构。
五是谋实“三农”工作,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上奋力攻坚
推动农业增效益。以百善镇为主战场,做好大农业文章。落实粮食安全责任,新建及改造高标准农田10万亩,覆盖永久基本农田95%以上,保障粮食丰产丰收。大力实施“五个一”特色产业工程,做优濉溪农业品牌。深化种业科技研发,依托柳丰、稷丰等种业龙头企业,加大科研投入,争创国家级种子育繁推一体化基地。扎实推进五铺农场淮师大瓜菜品种选育基地和农垦集团5万亩小麦良种研发繁育基地项目建设,提升种业核心竞争力。力促南部次中心鹿茸菇生产基地、智慧渔业、“徐香”猕猴桃生产基地等项目落地,推动景盛食品、群翔食品等项目建成投产,力争绿色食品产业产值超320亿元。
推动农村增活力。坚持规划引领,全面完成镇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深入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试点开展村庄房屋建设风貌管控,整治提升城乡结合部和国省道沿线环境,“一村一策”建设濉溪镇蒙村、双堆集镇芦沟村和美乡村,打造濉溪特色乡村风貌。实施农村道路“进村入户”工程,提质改造农村道路105公里,畅通农村出行“最后一米”。打造留古庄园、五铺农场等农文旅项目示范点,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深入开展移风易俗,推进高额彩礼、大操大办等突出问题整治,引领乡村文明新风尚。
推动农民增收入。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加大土地流转扶持,探索农业生产托管模式。充分发挥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优势,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10%,50万元以上的集体经济强村占比超60%。加快纺织服装产业园、“小老板创业园”建设,培育强村公司和劳务公司12家,解决农民就业1万人以上。坚持“科技特派员+”制度,创建省级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示范基地2家,持续壮大农业人才队伍。
六是坚持文化赋能,在促进文旅融合发展上奋力攻坚
优化文旅基础。提升改造濉溪古城新四军第四师师部陈列馆,延伸古城东城墙,创建4A级景区。实施新华医院、乾湖里艺术酒店等节点工程,打造城市“会客厅”。做好乾隆湖“体育+”文章,构建水上、冰雪、海洋“三生世界”。凤栖湖因地制宜开发休闲垂钓、研学观鸟等活动,提升吸引力。完成明清窖池遗址博物馆建设,挖掘嵇康等名人故事,支持嵇康酒业发展,促进琴酒文化交融。
深挖历史底蕴。坚持“一主两翼”发展思路,谋划S238改道,打开临涣对外交通;加快实施临涣镇乡村振兴基础设施提升项目,建设浍河沿岸综合型滨水观景区,常态化举办民俗踩街等活动,丰富文旅场景、拓展旅游业态。完善柳孜文化园基础设施,加快柳孜文化陈列馆建设,探索“运河+”融合发展路径。传承弘扬“小推车”文化,优化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陵园展陈,与新华教育合作打造国防和爱国主义教育研学基地,建设双堆集—韩村—临涣“淮海追忆”美丽公路,发展红色旅游、研学旅游。
创建文旅品牌。整合景区节点,规划口子博物馆—古城—临涣、临涣—韩村—双堆集等半日游、一日游路线。设计开发文创产品,打造濉溪文旅文创IP。常态化举办文化旅游季、非遗民俗表演等活动,激发文旅市场消费活力。支持古濉书院、帐篷酒店等民宿产业提质扩量,培育“皖美民宿”6个。充分发挥平台作用,以资本的力量、市场的逻辑抓好景区运营管理,培育一批品牌旅游企业。
七是聚力民生保障,在持续增进百姓福祉上奋力攻坚
多措并举稳就业。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开发公益性岗位700个、就业见习岗位500个。深入推进产业工人队伍改革,夯实技能人才支撑。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提升在淮院校毕业生留濉就业率。常态化开展线上线下“2+N”招聘会、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等活动,新增城镇实名制就业1万人。完成职业技术学校搬迁,推动制定“多岗适应、专岗精通”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格局。
多管齐下兜底线。健全“8+1+N”救助体系,做好低收入人口与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常态化帮扶衔接并轨,开展社保进万家行动,强化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织密民生保障网。谋划乾隆湖旅居康养服务综合体,加快南部次中心失能照护中心建设,新建4家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收购乾湖云著等已建成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租赁住房,解决重点群体住房困难问题。完善农民工工资“治欠保支”监管体系,筑牢欠薪“防火墙”。
多方联动惠民生。聚焦优质资源均衡配置,持续完善集团化办学体制,推动学校资源联通、管理互通。加快刘桥小城小学、白杨路学校和南部次中心未来高级中学建设,提升教育品质。成立濉溪开放大学,满足多元化学习需求。加快应急安全城建设,设立青少年活动中心、美术馆、应急安全应训馆及科技馆,构建“青少年教育为核,多馆复合”的教育综合体。持续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推动县医院次中心院区运营,合理确定住院医疗服务DRG预算额度,健全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完成濉溪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建设,全县地表水饮用水源置换达100%。深化殡葬领域改革,探索实施以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为运营主体的公祭堂,建设公益性公墓22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促进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
八是加强社会治理,在构建平安和谐濉溪上奋力攻坚
提升治理效能。创新综合协调管理机制,以“人窝”为中心构建实体化基层网格。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一杯茶”调解工作法,多元化解基层矛盾纠纷。将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融入村规民约,提升全民节粮意识。落实“1、3、5”快速反应机制,全面提高“见警率”“管事率”。严厉打击个人极端暴力、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深入开展打击农村赌博“清风行动”,加强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惩治,强化社会治安整体防控,推进平安濉溪建设取得新成效。
严守安全红线。强化县、镇、村三级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推进镇级应消一体化建设全覆盖,构建应急管理体系“濉溪模式”。开展经营性自建房排查整治“回头看”,全面提升“九小场所”安全水平。深化新生业态安全生产责任,消除监管盲区。落实道路交通安全专项整治要求,坚决防范遏制重大事故发生。巩固“食安安徽”品牌建设成果,健全食品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实施巴河、常沟等中小河流治理,提升县域防洪排涝能力。
防范化解风险。落实进一步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若干措施,全面盘活存量安置房,推动锦绣花园、百善恒鑫城房地产历史遗留问题有效解决。严厉打击非法集资活动,促进金融市场健康发展。加强财政资金收支监管,开展民生领域资金安全专项整治,规范预算单位资金存放管理。严厉打击邪教等非法组织,持续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三、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各位代表!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们将始终牢记“国之大者”,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持续提升履职能力和治理效能,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一)坚持政治引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把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贯彻到政府工作全领域各方面。全面贯彻县委“12345”工作部署,以实际行动答好“濉溪五问”。
(二)坚持实干担当。深化全县财政体制改革,全面激发镇域经济发展活力。落实基层减负一致性评估,健全基层减负长效机制。全面贯彻《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助力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在一线发现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堵点难点,全面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坚持马上就办,真抓实干,争分夺秒跑出加速度,营造“比学赶超”抓发展的浓厚氛围。
(三)坚持依法行政。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落实政府常务会议法治讲座制度,持续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全面完成“八五”普法收官任务,提升全民法治意识。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有效防范化解矛盾风险。深入开展公共政策兑现和政府履约践诺,创建法治化营商环境。
(四)坚持廉洁从政。深化巩固党纪学习教育成果,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持续推进巡视整改,扎实做好“后半篇文章”。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加强审计监督和廉政风险防控。树牢“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理念,完善财政收支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强化刚性约束、过程管控,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各位代表,风正时济,自当破浪前行;任重道远,更需快马加鞭。濉溪正处于高质量转型发展爬坡过坎的关键期,任务艰巨,责任重大。让我们在中共濉溪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紧紧团结和依靠全县人民,敢打敢拼,善作善成,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濉溪篇章。
附件:
名词解释
1.“12345”工作部署:“1”是紧扣一个目标,即“保十争百”;“2”是抓好两个建设,即队伍建设、作风建设;“3”是创优三个环境,即发展环境、生态环境、社会环境;“4”是打造四大片区,即县城片区、工业片区、农业片区、文旅片区;“5”是统筹五种力量,即双招双引、项目建设、金融资源、土地资源、督查考核。
2.“四上企业”:规上工业、规上服务业、限上批零住餐业、有资质的建筑业和房地产开发经营业。
3.五大主导产业:装备制造业、食品加工业、铝基新材料、煤化工及精细化工、煤电及矿产采选。
4.一面三中心:“一面”即城市封面、城市形象。“三中心”即文旅中心、商业中心、康养中心。
5.一带两片:“一带”即隋唐运河良种繁育带。“两片”即食品工业园“绿色食品加工”片区,南部次中心“产城融合发展”片区。
6.“五个一”特色产业工程:做强“一粒种”、做大“一头牛”、做优“一条鱼”、做精“一根薯”、做透“一瓶酒”。
7.一主两翼:以临涣古镇保护开发利用为主,以双堆集、柳孜运河遗址两地文旅融合发展为翼。
8.“五控”措施:控气、控尘、控车、控烧、控煤。
9.“321工作法”:即“三建”(统建、互建、自建)建设模式,全面把好“两关”(首厕过关和每厕过关),后续做到“一紧盯”(紧盯后续管护)。
10.小区住宅“三率”:物业服务项目覆盖率,业主委员会(含物业管理委员会)覆盖率,小区党组织覆盖率。
11.“黄丝带帮教”行动:依托司法行政系统帮教工作平台,针对安置帮教对象、社区矫正人员、吸毒人员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特殊人群开展关怀、帮扶、教育和救治。
12.DRG付费改革:DRG付费是一种医保基金为患者购买诊疗服务的支付方式,将相关疾病划分为一组,进行打包付费。
13.“五企共育”:是指政府和企业共同推动的五种类型企业的培育和发展计划。“五企共育”包括科技型中小企业、隐形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高市值上市企业、世界级领军企业和链主企业。
14.静脉产业园:是指建立以静脉产业为主导的生态工业园,把传统“资源—产品—废弃物”线性经济模式,改造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闭环经济模式。
15.“三旧一村”改造:即旧工业区、旧商业区、旧住宅区和城中村的改造。
16.基层治理赋能十小工程:利用闲置社区用房建设“运动健身小场馆”“卫生服务小诊所”“农贸交易小菜场”“城市街头小游园”“绿色卫生小公厕”“公众停车小站场”“综合服务小站点”“邻里中心小社区”“便民服务物流站”“小垃圾收集点”等服务用房。
17.慢行一体化改造:非机动车道与人行道合并,避免非机动车在交叉口的右转弯机动车道上通行。
18.“1+1+N”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第一个“1”指中央和国家层面交办问题,第二个“1”指省级层面发现问题,“N”指各有关部门主动排查发现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
19.“8+1+N”救助体系:“8”是指专项救助(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临时救助)、“1”是指慈善救助和社会力量参与救助、“N”是指其他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