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24年1月16日在合肥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市 长 罗云峰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3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一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攻坚克难、勇毅前行,较好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交出了一份高质量发展的优异答卷。
这一年,我们全力拼经济,大力实施“十大提升行动”,一揽子出台促进经济发展20条、新能源汽车36条、总部经济10条等政策措施,推动经济回升向好、持续向好。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8%,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居万亿城市第3位,本外币贷款余额增长17%、居万亿城市首位。净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994户、总数8406户,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1.1万户、实现两年翻番,“四上企业”首次突破万户,净增市场主体17.6万户、总数169万户。我们坚持顶格推进、精准调度、高效服务,发展好势头进一步巩固。
这一年,我们聚焦强动能,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3.91%、居万亿城市第7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3年全球“科技集群”,合肥居第40位、较上年提升15位。《自然》杂志发布的全球“科研城市”,合肥居第13位、前进3位。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近六成,新增百亿产值工业企业6户、总数22户。新增上市发行和过会企业13户、总数82户,A股上市企业总数居全国第12位,科创板上市企业总数居全国第6位,新型显示、集成电路产业集群获国家评估“优秀”,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我们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提质量、增效益、强动力,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这一年,我们坚持惠民生,全年民生支出1219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6.4%。城乡居民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长,新增城镇就业参保47万人,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难安置”专项治理完成16.2万套,更多群众“圆梦安居”。新建中小学、幼儿园110所,新增学位托位10.3万个。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青年友好型城市。安全生产事故数、亡人数分别下降18.6%和14.2%,成功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我们坚持人民至上,倾心尽力办好民生实事,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这一年,我们勇于争先进,连续两年进入“万家民企评营商环境”全国十强,成功入选国家首批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城市、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获批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国家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连续三届荣获“中国快递示范城市”。合肥经开区稳居国家级经开区第6位,合肥高新区升至国家级高新区第7位,蜀山稳居全国百强区14位,肥西、肥东、长丰、包河、庐阳实现百强进位,瑶海首次进入百强。新站高新区位居全省高新区前3,庐江、巢湖经济总量稳居全省十强。我们全方位对标追赶、争当示范,城市美誉度和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一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聚焦科技引领,创新动能持续增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快建设,6大研究院建成运营,深空探测等4个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组建。未来大科学城建设提速,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基本建成,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先进光源、雷电防护设施开工建设,量子精密测量实验设施可研获批。“讯飞星火”认知大模型正式上线,“九章三号”“墨子巡天”入选年度全国重大科技成就。科技成果加速转化,新增国家级孵化器13家、增量居全国第2位,新增国家企业技术中心3家、总数居全国第4位,新增新型研发机构19家、总数52家,新入库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超3000项,转化设立科技企业400余家。成功举办中国(安徽)科交会、中国航天大会、中国科协年会、量子计算和量子产业大会等活动,全市技术合同交易额突破1200亿元,“大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入选国家典型案例。创新生态更具活力,常态化开展“合肥专班高校行、高校师生合肥行”,新增在肥就业参保大学生突破35万人,新增进站博士后949人,集聚高层次人才1.9万人。组建城市场景创新公司,实体化运行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科大硅谷”厚植创新生态、感召五洲英才,建设高品质创新创业空间300万平方米,全球招募36个创新单元合伙人,布局9家海内外创新中心,服务对接近万名校友,落地科技项目800多个,加速成为链接全球创新网络、汇聚高端创新资源的新高地。
(二)聚焦融合集群,产业能级持续提升。战新产业蓬勃发展,新签约1200多个产业链项目,5个百亿项目开工建设、5个百亿项目建成投产。汽车“首位产业”爆发式增长,拥有整车厂6家,集聚上下游企业500多家,新能源汽车产量74万辆、位居全国前5,汽车总产量134万辆。光伏逆变器出货量全球第1,储能电池产量突破20GW,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值达1500亿元。16条重点产业链产值增长10.7%,长鑫首发第五代动态存储芯片填补国内空白,维信诺智能像素化技术打破国外垄断。未来产业抢得先机,全国首个量子信息未来产业科技园挂牌运营,量子专利授权量全国领先。空天技术产业聚集企业超百家,中科星图、航天宏图等龙头企业落地运营。成立聚变新能公司,协同推进聚变能源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亿航智能获批全球首张无人驾驶载人适航证,加速低空经济全产业链集聚发展。元宇宙、深空探测、生物制造、人形机器人、下一代人工智能加速布局。更加重视数智赋能,新增全球“灯塔工厂”3家、总数居全国第2位,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2户、总数居省会城市第6位,新增容知日新、阳光电源等6家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规上工业实现“智改数转”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