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我们综合施治、久久为功,服务能力稳步提效。对企服务用心用情。常态开展包联服务,为企输送员工612名,解决企业实际困难99件,争取奖励资金847.6万元,企业活力不断增强。金融风险有效防控。强化国有资产和政府债务监管,处置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1.94亿元,累计化解核销政府历史债务48笔4200万元。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设立企业开办专用窗口,扎实推进“一表机”应用,增强企业开办服务能力,全年个体工商户净增3452户,市场主体达到2.5万户。推进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接诉即办运行模式和“双回访”工作机制,累计办理群众各类投诉案件5768件,办结满意度90%以上。科创能力显著增强。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户,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6户。与南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10家高校达成战略合作,累计建立抗盐碱大豆品种选育、玉米盐碱地改良等示范基地10个,试验推广新技术、新品种20余个。发展高质高效农业,以点带面实施水肥一体化技术,在胜利村、齐心村试点种植2500亩,亩均增产650斤以上,科技赋能作用充分释放。
一年来,我们全面加强自身建设,着力提升履职能力,责任型、效能型、服务型、法治型、廉洁型于一体的“五型”政府深入推进。我们扎实开展主题教育,一体推进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切实解决灵活就业保险补贴、供热管网维护等一大批民生问题。我们深化能力作风建设“工作落实年”活动,修订完善《林甸县政府工作规则》,严格执行《林甸县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制度》,运用“四个体系”闭环管理,建立每日政务、政府班子周工作例会等制度,推行一线工作法,狠抓督办落实,政府工作效率和行政效能持续提升。我们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深刻汲取王国宁、魏建华腐败案件教训,扎实推进巡视巡察和审计监督反馈问题整改,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83件人大代表建议、138件政协委员提案全部办结。
此外,国家安全、国防动员、民族宗教、气象地震、档案史志、侨务外事、工青妇、统计等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回首过去一年,成绩来之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凝心铸魂、举旗定向,离不开上级党委政府和林甸县委的坚强领导、科学决策,离不开县人大、县政协有效监督、鼎力支持,离不开全县广大干部群众接续拼搏、苦干实干。在此,我代表林甸县人民政府,向所有关心支持林甸县发展建设的同志们和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前进道路上仍面临困难和挑战:经济规模总体偏小、市场主体总体偏弱,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不强,支撑经济增长的新动能还未形成;公共服务供给不够充分、民生保障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依然存在;个别干部思想观念不够解放、干事创业激情不足、工作不扎实不细致,等等。对此,我们将直面问题、深入破题、全力解题,采取更加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24年重点工作任务
2024年,是全面实施“十四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林甸夯基蓄势、激发潜能、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关键一年。2024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市委十届五次全会、县委十七届四次全会要求,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锚定“三个强县”建设,聚力“一城两翼双振兴”,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扬优势补短板、增活力稳预期、打基础利长远,奋力推动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指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以上,实际利用内资增长2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8%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重点做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聚焦新型工业化布局,加快推动产业体系转型发展。紧密对接全市“1357”重点产业布局,深入落实县委产业振兴“321”行动,全面加快转型步伐。持续巩固支柱产业。围绕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提升,支持奶牛牧场补栏扩能,加强奶源基地保障能力,积极推进与伊利的合作纵深发展,优化产品结构,增加排产计划,力促企业实现满负荷生产。健全生猪全产业链发展项目,推进林甸牧原六场二期15万头全线场建设,拓宽林甸牧原肉食品对外销售渠道。持续强化乐尔公司屠宰龙头牵动作用和种兔繁育中心示范引领作用,抓好乐尔肉兔养殖场、整合资金建成运营兔舍技术指导,尽快实现满栏饲养。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推动赐百年微藻循环利用、油田新能源等生态环保项目落地,加快构建节能环保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格局。以北方精细化工产业园为载体,发挥“产学研用”产业孵化平台作用,积极对接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所、国科新材料等,提高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形成新质生产力。深入布局特色文旅产业。紧抓中俄“互免”政策有利契机,全力推进“引俄入林”,加快康养、旅游综合体等项目建设,依托专业旅行社,开发中医药浴、针灸推拿、俄餐等特色经营康养旅游项目,形成“寒地温泉+中俄跨境游”相结合的全新经济业态,全年力争接待游客512万人次,实现收入36亿元。统筹抓好项目建设。开展“准备之冬”“开春即开工”等活动,以“三个一批”为抓手,做好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提高项目落地率、投产率、见效率,全力推进29个重点项目建设。
(二)聚焦乡村全面振兴,守好“三农”基本盘。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一体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认真落实好粮食安全责任制,建设高标准农田5.1万亩,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实施玉米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面积10.4万亩,保持粮食产量稳产增产。培育农业竞争新优势。壮大林甸碱性大米、珍珠红小豆、鲜食玉米等优势产品影响力,提升产品附加值。推进水产品精深加工,深化与北鱼集团合作力度,构建以名特优品为牵动的冷水鱼产业集群,水产养殖面积达到12万亩,总产量2.1万吨,产值突破3.3亿元。促进多渠道增收。加强与京东等知名网络平台合作,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让农产品卖上好价格。大力挖掘“土专家”“田秀才”,引导各类人才服务乡村发展。扶持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发展庭院经济、林下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持续强化农村“三资”管理,盘活“沉睡”资产资源,增强村集体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造血”功能。强化防返贫监测帮扶机制落实,坚决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稳步提高兜底保障水平,积极推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再上新台阶。打造和美乡村。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力争修建农村公路75公里、农村危桥17座。广泛推广数字乡村建设,提升基层治理智能化水平。学习借鉴“千万工程”先进经验,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绿化美化村屯18个。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