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着力拓展改革创新成果,增强晋位崛起的内生动力。坚持把改革作为推动发展的“关键一招”,把振兴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统筹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创新,最大限度挖掘和释放发展潜能。
推动重点改革纵深发展。持续深化要素市场化、国资国企、集体林权制度、农村宅基地制度等改革,统筹推进财税金融、科技体制、“三医”联动、基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普惠金融发展、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市级融媒体改革试点等重点领域改革,探索推动政府部门开展“微改革、微创新”行动,全力破解发展瓶颈,打造深化改革的“鸡西样板”。
推动科技创新跨越赶超。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三年倍增计划,构建多层次、分阶段、递进式科技型企业成长体系,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5家以上。支持中建材石墨研究院、哈船碳材料创新研究院发展,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全市研发经费投入达到1.95亿元。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采取“重点研发厅市联动”等方式,落实《鸡西市专利奖奖励办法》,鼓励支持企业开展“卡脖子”技术攻关,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开展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持续改善政务环境、法治环境、市场环境、社会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全面落实行政许可清单制度,加力推进“办好一件事”改革。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进“证照分离”,提升市场主体准入准营退出便利度。擦亮“12345”政务服务品牌,完善“接诉即办”工作机制,切实提高企业和群众的满意度。实施“紫丁香计划”,开展“金融助振兴”行动,谋划建立“首贷续贷金融服务中心”,持续创新金融产品、优化金融服务,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提升支持实体经济、服务高质量发展质效。
推动对外开放格局提升。促进口岸经济发展,在构建全国向北开放新高地中展现“鸡西作为”。积极推进虎列、密图跨境铁路项目前期,加快密山口岸、虎林口岸基础设施建设,畅通对俄欧陆通道。推动对俄经贸战略升级,优化进出口结构,持续释放俄粮俄木俄煤过境优势,打造跨境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深入推进与广东肇庆对口合作,利用好哈洽会、广交会等经贸合作平台,加强对外友好城市务实交流,拓展对外合作空间。
(五)着力完善功能提升品质,塑造晋位崛起的城市典范。全面打好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攻坚战,坚持“功能”与“品质”并重、“建设”与“管理”并举,不断优化城市功能品质,打造城市人文新地标、市民休闲新空间、文明实践新载体、消费集聚新场域。
坚持“高品位”建设。结合国家康养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创建,优化整体建筑风貌,科学确定建筑布局、造型、格调、色彩、高度,一体设计实施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程,持续提升建筑美感和城市品位。开工建设工业博览园、金鸣台公园、穆棱河生态休闲公园、新区花海等城市公园及20个口袋公园,加快市体育运动中心、市群众文化艺术中心等项目建设,突出一路一景、一街一品,推进全域公园化、景观化。大力实施“绿在鸡西”三年行动,一体推进矿山绿化、村庄绿化、公路绿化、城区绿化,全年新增绿化面积30公顷。加快推广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65%。
坚持“高质量”更新。深入实施“微改造、精提升”,开展城市有机更新行动,改造老旧小区126个、城镇棚户区2925户,新建改造“四网”268公里。结合道路雨污分流,改造中心大街、兴国路等10条道路,打通政通街、人和街2条“断头路”,点亮振兴街、复兴路等6条“黑灯路”。新增释放停车泊位2000余个,持续缓解市区“停车难”问题。
坚持“高标准”管理。下足“绣花功夫”,全面提升城市“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智慧化、专业化”管理水平。深入实施城乡环境整治行动,全力推进城市污泥处理项目,加快星级公厕建设,打造干净整洁美丽城区。开展物业管理专项整治攻坚行动,推动小区硬设施、软环境“双提升”,展现整洁有序安全智慧的城市管理新形象。
坚持“高水平”保护。积极推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国家低碳城市创建,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加快中央和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持续开展挥发性有机物、燃煤锅炉、秸秆禁烧和扬尘等专项治理。深入落实河(湖)长制,强化“三水统筹”,推进兴凯湖、穆棱河流域综合整治,提高兴凯湖、珍宝岛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生态监测水平。全面落实“林长制”,完成新造林0.58万亩、矿山废弃地植被恢复0.35万亩。加强黑土地土壤保护,加快侵蚀沟治理。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引导居民绿色出行,绿色消费。
(六)着力关注民生厚植福祉,擦亮晋位崛起的幸福底色。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力实施民生振兴计划,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兜牢基本民生底线,补齐民生领域短板,加快幸福鸡西建设。
坚持就业服务积极精准。把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深入实施项目建设拉动就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带动就业、公共服务促进就业、职业技能培训稳定就业和支持新就业形态发展等计划,统筹做好城镇困难职工、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煤矿转岗职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城镇新增就业1.7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省控制目标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