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吉林省)吉林市龙潭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12月22日)

  三、以科学发展为引领,扩大投资、打造规模,在项目建设上激发新活力。

  秉持项目兴则产业旺,环境优则企业强的发展理念,打造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改革创新持续发展的“龙潭样板”。聚焦优质项目,全面加快项目建设进程。坚持抓“三早”促全年的理念,开工新建吉林炭素搬迁及技术升级改造、35万吨/年C8C9综合利用、吉林市煤炭储运基地、杭氧2.5万立/时空分装置升级改造等5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22个,续建120万吨/年乙烯、26万吨/年丙烯腈、120万吨/年冷轧等5000万元以上项目23个,力争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00亿元。推进150万吨焦化/年等15个重点项目建成投产,新增产值4.2亿元。积极争取债券资金,谋划包装债券项目12个,力争到位资金6亿元。聚焦优质企业,全面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围绕精细化工、装备制造等10个产业链招商引资方向,谋划包装江苏盛虹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园等5000万元以上项目50个。积极推进吉林钢铁智慧产业园等5000万元以上项目不少于30个。签约落地5000万元以上项目不少于20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10个。聚焦优质环境,全面提升营商环境建设。强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快推进信用“变现”,“信易贷”平台市场主体注册数突破2.8万户。充分发挥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服务专区作用,优化审批管理流程,推广“五个一办理”服务新模式,推动工程审批再提速。

  四、以全域振兴为方向,夯实基础、突出特色,在三农工作上增添新优势。

  坚持全区一盘棋布局,一张图规划,全面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不断丰富建设现代化农业农村的“龙潭实践”。抓好粮食安全。全面深化田长制,加快推进5.3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将高标准农田占永久基本农田比例提升至35.5%。开展黑土地保护性耕作5000亩,保持农业耕种面积不低于47.6万亩,确保粮食产量保持在25万吨左右。发展特色产业。完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机制,扶持发展益海嘉里、普康米业等龙头企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规模化成长;推进北山村红辣椒、农林村吉桃等特色农产品品牌化提升,推动区域产品与区域形象共同发展。加快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步伐,深入实施“秸秆变肉”工程,着力培育肉牛、生猪等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确保肉牛饲养量突破3.5万头,生猪饲养量突破26万头。加大基础投入。全面落实乡村建设行动12项重点任务,持续深化“千村示范”工程,投入衔接资金1872万元,实施产业及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33个,以乡村振兴促进全域发展。深化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大力发展脱贫户庭院经济,开展绿色农家菜线上直销、线下直送新模式,确保脱贫户人均收入持续增长。

  五、以城市更新为抓手,建管并重、精细治理,在城乡建设上提升新能级。

  统筹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双提升,促进城市精细化治理不断迈向深入,展现宜居宜业宜游的“龙潭风貌”。持续改善城区基本面貌。大力推进城市更新示范片区建设行动,着力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和管理水平。开展2条区管街路、15处口袋公园维修改建,完成顺山路改造升级,实现38个代管小区全封闭。持续巩固“七边”“双创”成果,推进“绿化江城 全民行动”等活动向纵深发展,大力整治私搭乱建,推进垃圾分类,营造干净、整齐、美丽的优质城区环境。不断提升乡村宜居水平。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打造示范村7个、美丽庭院和干净人家1000户,改造“无害化卫生旱厕” 1000户,绿化村屯24个,迹地更新286亩。持续推进“河长制”“林长制”,完成流域综合治理18平方公里,绿化面积增加500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5.1%。加大推动“四好农村路”建设进程,养护农村公路40公里。

  六、以改善民生为目标,统筹兼顾、以民为本,在提升福祉上开创新局面。

  坚持抓民生就是抓发展理念,加大财政等公共资金向民生领域倾斜力度,推动就业、教育、医疗等重点领域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在民生发展中打造“龙潭标杆”。强化“就业优先”体系建设。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支持,有力调控失业风险。城镇新增就业5000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左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5万人,不断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提升“幸福教育”品牌质量。强化学前教育普惠发展,推动义务教育办学特色多样发展。夯实“双减”和“五项管理”成果,抓好“三名”工程建设,骨干教师比例提升至45%。积极探索大学区管理新模式,全面构建优质均衡的教育体系。推进“健康龙潭”走向深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实现公立医院高水平发展,建设完成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龙潭区公共卫生服务补短板一期工程,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发挥“文化惠民”重要作用。突出文化阵地作用,实现文体活动城乡居民全覆盖。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全面落实文物长制,持续推进乌拉“三府”和乌拉部故城利用项目建设,扎实做好非遗项目挖掘保护,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活化利用。

  七、以和谐稳定为根本,守牢底线、夯实根基,在共治共管上再上新台阶。

  始终坚持发展要安全工作要求,常态长效抓安全,尽职尽责保稳定,为龙潭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守住风险底线,夯实“龙潭基础”。抓好安全工作这一关键点。强化安全生产责任,持续巩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成果,聚焦危险化学品、小化工等重点领域,深入开展各类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行动,持续推动“大站建强、小站建密、微站建广”,着力提升消防应急救援能力。强化食品安全“末端发力、终端见效”工作机制作用,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做好群众工作这一基本点。结合新时代信访工作形势和要求,落实“三到位一处理”原则,推行阳光信访、法治信访,实现矛盾纠纷及时、高效、源头化解。扎实做好民族宗教、残疾人、妇女儿童和退役军人保障工作。紧抓生态文明这一落脚点。全力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保住蓝天,以产业升级改革为抓手,推动吉龙清洁能源天然气等节能环保项目落地建设,推进秸秆“五化”综合利用,科学化解空气污染难题。守住碧水,持续实施清河行动,保持黑臭水体整治成果。开展水库加固、河道清淤等万里绿水长廊项目10个,做好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规划,切实保障群众用水安全。留住净土,重点抓好农村耕地污染防治,推广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打造资源高效利用的“无废”城区。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baogao/db/4129.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