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看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一是经济总量偏小,经济发展对个别大企业依存度较高。主导产业未能形成有效支撑,工业企业产业链配套能力不强,市场竞争力不足;农业现代化水平还不高,农业产业链整合和价值链提升不足,与农民利益联结不够紧密;服务业内生动力不强,活力不够。二是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区级财力不足,“三保”压力持续增大。三是少数干部发展意识不强,思想观念不新,创新能力不足,担当作为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对此,我们将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二、2023年工作安排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十四五”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区政府将守初心、担使命、笃行不怠,一步一个脚印把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付诸行动、见之于成效,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展现更大担当和作为,奋力谱写清河振兴更加绚丽的华章。我们一定践言守诺,不负人民。
2023年政府工作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实施“生态立区、产业强区、智慧兴区”战略,聚焦实体经济,聚力精致发展,推进产业培育壮大和量质提升,厚植绿色生态底色,持续改善民生,统筹发展和安全,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推动“五城联建”取得新突破,不断开创“小而精、富且强”的美丽幸福新清河建设新局面。
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6%以上,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围绕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坚持项目为王,汇聚高质量发展澎湃动能
精准开展项目招商。紧紧围绕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主动对接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和京津冀等重点地区,以沈阳招商办事处为“桥头堡”,全力开展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配套招商、代理招商,招引更多与我区产业发展相匹配的高质量项目群落户。全年新签约项目45个,其中除风电项目外超亿元项目13个,签约金额44亿元,全口径到资17亿元以上。
全力推进项目建设。严格落实区级领导包扶项目责任制,推动签约项目尽快落地开工,在建项目尽早复工投产,形成更多有效投资,确保年度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30个以上。紧盯风光火储、水系连通、绿色食品加工创业孵化园、铁岭(海宁)家居产业园、102线跨境新建、草开线绕城改线、辽西北(通辽)供水、2台660兆瓦煤电机组建设等重特大项目,组建专班“一对一”全力推进,将前期积蓄势能尽快转化为加速发展的强大动能。
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吃透国家经济稳增长政策,抢抓时间机遇窗口,紧盯政策资金扶持方向,紧密结合清河发展实际需求,高质量专业化开展项目谋划包装申报,努力构建“储备一批、申报一批、建设一批”的梯次格局。全年包装重点项目40个以上,争取到位资金4.7亿元。
(二)坚持产业为本,夯实振兴发展核心支撑
加速转型升级。深入开展“领导干部跑市场”攻坚行动,实施企业服务专员等制度,围绕产业培育壮大和量质提升,扎实做好“老原新”三篇大文章,努力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星火燎原之势。推动装备制造业延链补链强链,提升本地配套率,打造行业“单打冠军”“配套专家”;提高绿色食品加工产业规模和效益,打造网红产品、主打产品;围绕清河电厂做强绿色能源产业。全年“小升规”4户、“规升巨”1户。
强化创新驱动。推进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发挥好“科技110”服务站作用。全年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户,高新技术企业1户,科技型中小企业2户,雏鹰企业2户,实施技改项目3个。建好长盛源数字化技改项目,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打造更多产业数字化应用场景。积极发展数字经济,围绕大数据中心引进数据存储和应用项目,推进大数据中心一期二段建设。
建强产业载体。大力发展经济开发区,加快南园区配套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项目承载力。依托电厂固废综合利用、工业蒸汽优势资源,以及风光火储绿电消纳需求,做大做强循环经济产业园,初步建成绿色食品加工创业孵化园。盘活闲置资产5户以上,以存量扩增量。
(三)坚持生态为先,推进绿色发展走深走实
加快绿色转型。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绿电产业、循环经济,推进重点企业和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强化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坚持节约优先,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厚植绿色发展底色。
强化污染防治。坚持治山、治水、治城一体推进,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落实秸秆禁烧、扬尘污染防治等举措,确保空气优良天数比例在85%以上,继续排在全市前列。加强水库水源地保护,确保水库坝下国考断面达标。大力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1%。加强农用地及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
注重生态保护。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推进中央、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深入实施河长制、林长制,全面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加大环境执法力度,让清河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