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同发展,努力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更大担当和作为
全面实施营口市“港产城”融合发展规划,加快推进辽河文化产业带和核翼经济开发区建设,使之成为扩大内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外开放的新前沿。
推进北部核心区建设。以辽河为依托,实施北部城区核心区建设,突出辽河文化产业带国土空间规划引领,拓展与优化城市发展空间,提升土地利用质效。加快推进土地整理、项目施工建设,完成光明村区域整体搬迁,加速推进植物园北、百年气象站周边、原营口大学周边、瑞林医院、教委楼、200旅家属楼等多个区片的更新。最大化清理闲置用地,盘活闲置房屋、楼宇及零散低效产业用地,释放发展新潜能。
推动港产城融合发展。加快辽河历史文化和科技创新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完善城市发展功能,努力打造特色突出、产城融合的区域发展新引擎。围绕北部河湾编制控详规划,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率先发展文旅产业,结合营口老港文化特色,依托百年气象站旧址,围绕1861老港开埠,打造特色文旅街区,沿河湾建设高品质宜居宜业宜游融合示范区。
融入辽河文化产业带建设。紧紧抓住辽河沿岸开发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以大辽河生态复育为主体,打通大辽河慢行绿道,形成高品质滨水休闲活力带;以滨水空间为纽带,建设大辽河支流、劳动河、老边河等生态廊道;深挖大辽河地区历史、文化、生态资源,启动田园农旅休闲、湾区产业转型、老港文创商务三个功能片区;打造雷锋新兵连旧址等多个特色节点空间,建设空间序列丰富、开放共享的文化产业带。
加快核翼经济开发区建设。探索“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小管委会+大公司”的开发区发展模式,积极引进培育新动能、新能源、高端装备、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推进冰雪运动装备制造基地建设,建成完善的冰雪装备制造产学研中心。围绕生态环境治理,加快环保产业聚集,形成治理、研发、生产、服务于一体的生态环保产业链,大力围绕传统优势产业做好数字赋能,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将更多应用场景转化为地区发展的产业项目。
(四)聚力创城提升城市品质,高起点建设主轴城市核心区
全力冲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持续提升城市品质,努力打造更加整洁、有序、安全、智慧的宜居环境。
完善公共设施配套。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采取微更新方式强力解决“堵”的问题,大力整治“乱”的现象,着力做好“美”的提升。快速推进城市更新PPP项目,改造升级55条道路12.3公里。实施街巷路亮化和城区园林绿化提档工程,新建公共停车场、小型足球场,开展犄角旮旯整治工程,让群众居住环境更加畅通、美观、舒适。
加快推动城市更新。持续推进“十大提升工程”,加快老旧小区改造,创新打造“智慧社区”,2023年计划投入约1.7亿元改造17个小区,总面积38.65万平方米。投入2216万元对危房险房进行动迁安置。投入1.6亿元升级改造老旧小区楼内供暖管网。持续推进楼房加装电梯改造,实施“响亮工程”,让小区楼宇门响起来,让居民楼道亮起来,切实提升居民安全感和幸福感。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强化大气治理,完成“北三村”清洁能源替代,力争完成光明村全域搬迁工作。依托“环保管家”基层网格化监督管理作用,开展常态化问题巡查。加大河湖污染整治力度,实现河道“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持续推进土壤污染防治,着力抓好环保督察整改任务及信访案件整改工作。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深挖节能减排潜力,加快绿色低碳发展,推动能源结构转型。
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继续开展美丽乡村、美丽宜居村建设,加快农村改厕工作,“北三村”计划整改厕所402座。大力推进村庄整治和庭院整治,保持环境整洁有序。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不断提高村庄管理水平。按照“因地制宜、基层自治”的原则,推行农村集体经济“三变”改革,促进农民增收。修建文化墙,建设村巷道路两侧绿化带,推动村容村貌整体提升。
(五)持续夯实民生保障,高水平建设首善之区、幸福站前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的惠及站前人民。
多措并举促进就业。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完善创业扶持政策,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加强兜底帮扶,促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推动就业孵化基地建设,提升就业服务质量,树立创业典型。开展政校合作,设立社区网格学院,搭建校企对接平台,鼓励高校毕业生本地就业。完善就业平台建设,强化基础服务功能,提高就业率和满意度。全年计划新增城镇就业人员3900人,失业再就业人员3900人,困难就业人员340人,扶持创业带头人87户,带动就业490人。
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坚持预防为主,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深入推进健康站前行动,扎实抓好新冠肺炎疫情转段工作,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不断提高区域民营医疗机构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加强公共卫生队伍建设,健全公共卫生体系。投资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使群众就近得到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以创建示范区为目标,继续完善“硬件”设施,新建长征小学分校,改造校园电力和消防设施,加快建设智慧校园。不断优化“软件”建设,进一步促进优质教育均衡发展,发展智慧教育,开展学校间资源共享与优质师资流通,大力培育新时代“四有”好老师。继续推进学前教育,不断改善办园条件,提高保教水平。强化公办托育机构和“托幼一体化”建设,大力发展3岁以下婴幼儿托育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