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全力提升城区品质,彰显高质量发展魅力。一要打造精品社区。围绕“六治”[15]模式,融合互通,致力打造精品社区。发挥功能型党支部、红心物业引擎作用,筑牢“五长”[16]联动机制,打通社区服务“毛细血管”,实现街道社区、社会组织融合联动。二要强化城区治理。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服务下沉,健全属地管理和区域协同机制。健全执法队伍,加大执法力度。对标全国文明城和国家卫生城标准,加快补齐城中村、背街小巷、农贸市场、城乡结合部等综合治理短板。三要建设智慧城区。加快5G网络全覆盖,推动智慧宁江平台建设,建成省内领先的大数据管理平台,加快智慧应用场景建设,融合智慧交通、智慧环保、智慧应急、智慧食安和公共服务、基层治理、城市治安应用体系。全力打造数字化智慧城区。
(五)全力建设生态强区,厚植高质量发展优势。一要强化污染防治。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坚持科学治理、精准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系统治理,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切实守护宁江的蓝天碧水净土。确保每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超过85%、全区地表水优良水体比例达到100%、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不低于90%。二要筑牢生态屏障。实施河流湿地保护和治理工程,有效保护三江口重点湿地。实施大规模国土绿化工程,提高造林和森林资源保护力度,到 2026年,确保全区森林覆盖率不低于5.3%。构建黑土地综合保护体系,建立黑土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耕地保护机制,确保黑土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三要推动低碳发展。全面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重大部署,实施工业绿色发展,严格执行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依托长青、鑫祥、绿源等龙头企业,统筹推进垃圾资源化利用、秸秆产业化利用、危废无害化利用,构建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开展垃圾分类行动,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六)全力深化改革创新,释放高质量发展动能。一要坚持改革牵动。全面深化各项改革,谋划争取更加综合、更高层面的改革试点,放大改革叠加优势和综合效应。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打造政务一体化平台,落实“双随机、一公开”[17]监管制度,优化办理环节,压减办事时限。健全完善领导干部与企业结对包联制度,及时为企业送政策、攻科技、保要素、解难题。二要坚持开放带动。发展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吸引更多高端资源要素在宁江集聚发展。加强与浙江、长春和国内高校的沟通交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口合作,力求在科技、人才、信息、项目等方面取得更大实效。三要坚持创新驱动。注重发力“供给侧”,引入众创空间、摆渡创新工场等创新发展载体,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构建更高层次、更加完善的现代产业体系。支持本地重点企业与科研院所开展科技研发合作,推进科研成果转化。深化人才引进工程,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为科技创新提供智力支撑。
(七)全力增进民生福祉,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一要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把促进共同富裕作为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全面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坚持减负、稳岗、扩就业多措并举,深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努力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加充分的就业。认真做好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工作,加大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儿童、残疾人关心关爱服务,让每个困难群众都能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二要提高社会事业水平。围绕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滚动实施民生实事。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水平。强化医疗卫生保障,健全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动机制,实现“大病不出区、小病就近治”。大力发展文体事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质。三要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慎终如始抓好疫情防控,坚决筑牢常态化疫情防控坚固防线。坚持安全生产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坚决做到风险排查常态化、隐患整改常态化、督查问责常态化。切实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加强预防监测、物资保障、救援队伍等体系建设,全面提高综合防范各类灾害能力。严格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深入开展矛盾纠纷隐患大排查大整治,不断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及时防范化解矛盾纠纷。
三、新一届政府开局之年工作
2022年,是新一届政府谋篇布局、起步奋进的攻坚之年,更是全面贯彻落实区七次党代会精神的关键之年,做好全年工作,意义重大。
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本级财政收入分别增长3%。全区GDP增长速度与省市保持同步。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不低于经济增长速度。
围绕上述目标,重点在六个方面谋求突破:
(一)矢志不渝,实现乡村振兴新跨越。坚持把“三农”作为发展基本盘、压舱石,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补齐短板,用心恤农、用情暖农、用力扶农,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
坚持农业高质高效再发力。投入9500万元,实施高标准农田及黑土地保护建设项目7万亩;投入1137.5万元,推广保护性耕作、农机深松项目35万亩;实施水肥一体化项目8.1万亩;建设毛都站镇万亩绿色水稻基地项目。壮大棚膜经济规模,发展蔬菜绿色示范区10个、认证“三品一标”40个、面积达到600亩以上。实施“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重点打造伊尔丹、新家、姜家3个肉牛养殖基地,新增规模养殖户70户以上,肉牛总量发展到5.4万头。新增齐全“四六开”模式养殖户20户、户均发展500头。
坚持乡村宜居宜业再提升。硬化农村道路123公里,修建户厕1000个。健全村庄环境长效管护机制,深入实施村容村貌提升工程。对标“九有六无”[18]标准,继续创建省级“千村示范”村11个、人居环境典型示范村10个、绿化特色村5个。推进示范村精品环线建设,打造一二三产融合示范村8个。建设乡村电商服务、物流调度中心,打造村级电商合作社5个。持续推进农村公共服务中心建设。